移民遠方的原居民紛紛回朝,一家大小中竟有各色人種;就因為太平清醮,早已不食人間煙火的荒村,一下子變了國際大都會,誰說那是個沒落的傳統?
香港的太平清醮可能是中國最後一個最具傳奇色彩的傳統,它侍鬼神、神聖不容侵犯,卻同時又非常世俗,為權力的再分配種下生生不息的更替傳承。更有歌舞連場,人神共樂,把人間事編成說不完的故事。但它給共產黨連根拔起,斷絕於內地,卻由香港接收了這個最色彩斑斕的承傳,幾與數千年文化同聲呼吸……
記者:馮敏兒
攝影:譚盈傑、馮敏兒
香港地 閒閒哋有10醮
「打醮」亦稱「建醮」,是一個通過道士為媒介與鬼神溝通的大規模祭祀活動。除了每年一次的長洲太平清醮,香港還有約9個太平清醮,一般是5或10年一度,上水太平清醮更是60年一甲子才辦一次。除了剛於數月前舉行的吉澳安龍太平醮會和石澳太平清醮,尚有日前的沙田田心村太平清醮、今日為最後一天的屯門太平清醮,和即將舉辦的黃大仙衙前圍村太平清醮,同是每10年一度。還有大埔林村鄉太平清醮、大埔泰亨鄉太平清醮、錦田太平清醮,小小一個香港竟就有那麼多醮期。
雖然籌辦費時,人力物力所費不菲,但對於鄉民來說,打醮是他們生活最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打醮活動都有一個程序,形式大同小異,例如在神前以聖杯卜問日期、選舉打醮時侍奉神明的代表「緣首」,或總理、值理人選。在建醮日由道士啓壇,禮請周邊大小神佛一齊入醮,連夜上演神功戲酬神,齋戒沐浴,沿鄉巡遊,祭幽,然後以火燒大士王(鬼王)結束,眾神歸位。據說此風始自宋元時代,乃從宮廷流傳到民間的祭祀活動。
筵開774席+阿姐助陣 沙田田心村
田心村的太平清醮是祖先在車公神前許下的宏願,也是特別為車公大元帥而設的車公太平清醮。田心村就在當年小學旅行的勝地「紅梅谷」的旁邊,今天有居民450多人,也住了多姓,甚至外國人,年半前娶了個田心村美麗妻子Ann的英國人阿Mike,今次就專誠陪妻子回來參加盛會,混進這個大家庭,接受最真摯的鄉土人情洗禮。
田心村建醮共耗資約225萬,但能分別從馬會和華人廟宇管理委員會得到5萬及33萬元的資助,已比別處的打醮幸運。他們用40萬買了7本神功戲,還請得汪明荃天天親自登台,又用40萬筵開了774席齋菜免費大宴各方來客,還要建棚,做法事,神功戲分文不收,但有錢亦買不到戲票,800座位的戲棚已經唔細,但四周還是圍滿了幾百觀眾。
最後的太平清醮 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建村於元朝,由吳、陳、李三姓共建,是九龍城、黃大仙一帶十三鄉、7條圍村(7約)的大阿哥,只是村內地皮大部份為長實收購,古物古迹辦事處又不予保留,能免於日軍的踐踏,卻似難逃被清拆的命運!是以12月9日,10年一屆的第29屆「衙前圍村7約太平清醮」,極可能是最後一屆!本來還以為搞不成,誰知市區重建局的方案一再推遲,圍村存亡前途未卜之際,自1726年開始280年來從未間斷的醮期卻迫在眉睫,村民在最後關頭成立建醮委員會。卻連申請建棚的時間也來不及,故今年只能以村口的「避風雨亭」作醮棚,無法如過去般分建5棚:醮棚、神棚、木頭公仔、大士棚、馬娘棚。精采的扯線木偶亦已失傳,以往4日3夜,以至更早的戰前時代連續7日6晚的場面已不復見!猶幸目前109戶加上搬了幾十年,甚至身在國外的舊街坊亦回歸支持,30萬元的經費還是可以應付。結果今年只用一日時間便完成了整個建醮程序,可說創建醮期最短的紀錄。
衙前圍村7約太平清醮
醮期:12月9日(上午9時開始行禮)
主辦:東頭村東光道衙前圍村鄉委會
查詢:23822178
聖誕上神功戲 屯門忠義堂
屯門洞的9條圍村及鄰近村鄉的太平清醮始自1816年,一直以忠義堂為代表,9圍村加上鄰舍友村都是「行香」(巡遊)的路線,幾條村合共有男女丁2,000多人,但遊行當日卻有3,000多人,昨晚大家便齊齊聚集醮場一幅百多呎長的「啓人緣榜」前,以燈籠一邊照,一邊由法師念出榜上名字,恍如個個金榜題名。屯門忠義堂太平清醮最特別之處是醮棚內有10多間「工廠」,設計各有千秋,其實是每個圍村的代表。另一特色是真人上演的神功戲則總是延至醮期後才上演。其中青磚圍的區議員陶錫源,繼承鄉長父業打理忠義堂及建醮事務,他說建醮耗資近350萬,60萬為9本戲,建棚需70多萬,除了籌組捐款,政府沒給分毫,就靠村公所物業土地的租金收入來維持。
屯門鄉忠義堂丙戌年太平清醮
醮期:12月1日開始至今日,每晚都有木偶神功戲上演,但由真正戲班演出的神功戲則延至12月23至27日才上演,到時將會由蓋鳴暉、吳美英主演的鳴芝聲劇團負責,共演11本戲寶。
主辦:屯門鄉忠義堂
查詢:2440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