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文字還能感人的歲月,余光中和蔡濯堂(思果)兩位前輩曾多次為文痛陳中文歐化(其實只是「英化」)之害。思果已作古。近年也少見余光中在這話題上跟晚輩斤斤計較。大概認識到漢字風景不殊,山河有異,多說也白費心機。
說風景不殊,與事實還有距離。漢字今天不但淪落到「親不見、愛無心」的地步,數目字也有阿拉伯化的趨勢。陶傑在〈數字改革〉中引了華文報刊的句子:「新地配股80億元,為集團10多年來首次配股……」風氣一開,必會變本加厲,因此陶傑一點也不魔幻。他日我們的名字說不定也會像牟宗3、馬英9和張大1000等人這樣數碼化起來。
陳雲也是有心人。我們在他近作〈增值〉一文可以看到,漢語家門的確四面楚歌。先有歐夷蹂躪、繼後自毀容顏。驚魂甫定,又見沙地強梁劫持了我們的豬頭大兄,命他「與時並進」,易名為豬8戒。
8方風雨匯香江。跟異族雜交多年,中文早已亂了種。Share分享了我們的語言。祥林嫂兒子阿毛給惡狼拖去後,街上遇到鄉親,就拉着人家「分享」她喪子之痛。變種中文多異形。拙荊飛上枝頭變鳳凰,增值而成「我的夫人」。這些語文,雖屬怪胎,一旦習慣就見怪不怪了。語文洋化、通俗化、本土化後,什麼日月都換新天。OurFather,whoartinHeaven。〈天主經〉的起句「在天我等父者」,說不定將來也會因地制宜,變成「在天我哋嘅老豆」。
陳雲說到今天香港漫天「商」語的,合該在此重述一二,以資「分享」。經濟掛帥的社會,「機會成本」這類術語的運用,是以人為本位的。今天人已物化,所以要像「八達通」一樣準備隨時「增值」。陳雲說得好,在商家裁員成風的今天,「所謂『資源增值』,是無酬加班,或一人兼管數職」的代名詞。以前有志青年為了提高資歷,公餘上夜校充實自己,叫「進修」。今天叫「自我增值」。人就像一張OctopusCard,放入機器一按,value就會added。
巧立名目有時是為了政治正確。Co-ordinator叫「統籌」。為官的一定要做行政長官,否則「官」字聽來像芝麻綠豆。「主任」就體面多了,所以現在沒有新聞官,只有「傳訊主任」。巧立名目既然讓人家聽了happy,應該不是什麼壞事。我們這些老是在文字上挑眼的「教育工作者」,頭腦未免太冬烘了,應該檢討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