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裸照風波最令人眼界大開的,是叠在一起的小小四方格在香港平面傳媒的濫用。諸位港男的慷慨肉照,連日來於不同的日報周刊轉載,臍下部位大多數被編輯慎重打上格仔。在吳彥祖、許志安、方力申和張智霖幾宗個案,那的確有掩蓋陰毛的作用,且不論這撮纖毛構成公眾不安的概念是否成立,起碼切實達到「格大好遮陰」的效果。但郭富城腹部皮膚光滑如鏡,名副其實不毛之地,怎麼格子仍然不請自來,霸氣地和肌膚搶鏡頭?有一份周刊,甚至以超現實方式示範「此地無銀三百両」,鄭重將格子打在他遮擋下體的牛仔布上!
這種歇斯底里,證實傳媒的心不在焉,凡見到肉就覺得有遮醜的必要,求求其其普施格仔,係又打唔係又打,一種逢屍必艷的因循心態。底下揭露了從業員對身體的麻木不仁,彷彿一個二個連沖涼的時候也穿着衣服,從來沒有好好認識盛載自己的皮囊。如此反肉體,卻又不表示靈魂獲得額外關照,對身心同樣缺乏好奇和興趣,追求的反而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物,包括抽象的名氣,還有具象到可以攬住一齊死的LV和Gucci。
香港人日以繼夜怕俾人睇蝕,把對地皮的寸金尺土評估方式,悉數過戶到人皮。這種扭曲的心理,除了根植長期錙銖必較造成的吝嗇性格,恐怕也源於對身體的無知和誤解。一具本來應該用來享受感官的外殼浸在羞耻裏,漸漸淪為有市有價的商品,摸一摸固然要收費,看兩眼也不能白白便宜你。創意的時裝設計師請快快生產一款具地方色彩的格仔裝,以便下次國際高峯會議在維港舉行時,各國領袖可以穿上拍團體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