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姐(資深影迷):呢度冇人踢櫈……
「我最鍾意去影藝睇戲,因為呢度冇人踢櫈。」資深影迷譚小姐自影藝開幕至今,不時前來看戲,因該院觀眾的文化水平一般較高,看戲時甚少講電話,也不會踢櫈令前面觀眾不安。她批評商家自經濟復蘇後,不斷加租,令不少具紀念價值的店舖被迫關門:「啲商人都冇社會責任,冇理到市民啲集體回憶。」
她說在影藝看過的電影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情書》、《血色清晨》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她昨取得免費門票,但大部份時間只是在戲院到處拍照留念。
盧偉力(學者):日後錯失好戲……
影藝一直堅持播放一些小眾電影,浸大電影電視系副教授盧偉力便在此「見識」了前總理周恩來的外交技巧。他當年在該院看國內的紀錄片《外交》,講述周總理的外交史實,其中一幕令盧印象深刻,就是周總理與美國前總統尼克遜會晤,周總理先和尼克遜握手示好,但當尼坐下來時,周卻繼續站着,原來他前去與尼的隨員逐一握手。周總理的外交技巧透過鏡頭放映到觀眾的心頭,但盧說一般戲院不會放映這些「不賣錢」的電影,故觀眾日後便會錯過這些小眾但影響深遠的電影了。
Vivian(學生):看冷門影片機會減少……
最愛到影藝看戲的中大新聞及傳理學系二年級學生Vivian,雖然昨未能取得門票來欣賞電影,但也拿起相機到來拍照,大堂、招牌、售票處一一攝下,作為她日後回憶的見證。
最近她才在這裏看了一齣《瘋狂的石頭》,也是一些在港較冷門但令人激賞的好戲,她相信日後看到這類冷門影片的機會愈來愈少。她最愛平日來看戲,尤其是下午較早的放映時段,因為戲院不足10人,獨個兒坐在戲院裏,感覺像包場看戲般,十分悠然。
吳思遠(導演):是影癡的損失……
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以往通常都是自己一個人來影藝看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情書》,昨晚有這麼多人來送別影藝,證明這類戲院有影迷支持。吳大導說,影藝戲院結束是影癡的損失,作為電影人他感到很欷歔,他曾聽聞影藝的現址將會變成一間餐廳,「香港多一間餐廳唔多,影藝少一間就冇!」他說,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市,應該擁有一間藝術電影院,希望政府在有關政策上推動一下,例如賣地或重建舊區時劃出一定的地方,指定作為藝術戲院。
謝栢強(退休員工):租金太貴難以支持……
早已退休的銀都機構前發行部經理謝栢強昨日特別回到影藝當義工,招待影迷,眼見這麼多人來送別影藝,他感到真的很滿足,很感動!他說,影藝結束真是很可惜,以後影迷將會少了一個好去處。
謝栢強表示,影藝結業是因為市道太差,好的電影近年也少了,缺乏能夠引起話題的電影,而且租金太貴也令戲院難以支持,大業主新鴻基其實近年已經多次減租,但「以𠵱家嘅票房,就算新鴻基只收一蚊租,淨係畀差餉地租都無法再做落去。」
陳先生、鄧小姐(觀眾):孕育情花之地……
影藝也是孕育情花之地,陳先生曾與一群朋友前來觀看《布達佩斯之戀》,內容說啥已不重要,最重要是席間有一位如花女士,就是陳先生後來經朋友介紹而相戀的鄧小姐,這對戀人昨日並肩前來,觀看影藝最後一齣電影《代課老師》,乘機緬懷當日的情趣。陳先生喜歡影藝放映電影前,不會像其他戲院般不斷放映宣傳廣告片:「一坐低就可以睇戲,唔會嘥時間。」鄧小姐則愛這裏的文化氣息,不像部份戲院般烏煙瘴氣。對於影藝結業,兩人均感到可惜及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