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可謂雪上加霜,一個極疲弱的11月芝加哥採購經理指數──由10月的53.5急挫至49.9,跌穿50這「擴縮臨界線」,遂將美滙推向更深的水底。
其實周四公布的其餘經濟數字也未見佳處,上周新申領失業援助人數增加36,000人至35.7萬,持續領取援助金的人數上升至248萬人;10月個人消費開支雖然比9月上升0.1個百分點至0.2%,但收入卻減少了0.1個百分點至0.4%,此消彼長,難道是健康現象?
對美元難有憧憬
周三本欄以「基本因素不利美元」為題,當晚美國便彈出幾個令人失望的數字──創6年單月最低的耐用品定單、有紀錄以來未試過連跌3個月的二手樓價、大幅滑落的消費信心,加埋前述數字和下跌3.5%的新屋銷售(對上兩個月都升),環境惡劣如斯,汝道這美元或美元資產又怎值得憧憬?
令筆者感到奇怪的是,部份包括報章及電子傳媒在唱感恩節前後,零售市場人頭湧湧並錄得不俗增長,更歌頌消費開支的反彈,或可防止經濟着陸。
是嗎?若不是商戶以「大割引」作招徠,這零售市場真可如此暢旺?如果真係好景,那麼為甚麼沃爾瑪銷情會現倒退而大喊慘情?為何不將後者消息大肆報道,可是欲蓋彌彰之嫌?
別以為這是個好現象,一是貧富懸殊,二是連你口袋的錢也預先「揸亁」(還記得年前美國各大車廠怎樣促銷造成今日的命運),三是貧者無立錐之地(這從賣平價貨的沃爾瑪銷情之慘況可知一二)。請問可有觸動決策者的神經線?
滙翹 資深外滙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