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父母都喜歡問兒子,他的同學住在哪區,其實每區都有它的成長歷史。從一個人住在哪區,能看得出家庭背景。
要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富起來的,大多會買太子道及九龍塘一帶的住宅,君不見報紙公布充公一些貪污探長的物業時,他們物業的地址大多是在九龍城太子道。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錢的會住進美孚新邨。直到八十年代中,美孚新邨開始飽和,從地產泡沫經濟上發財新一代,就搬到康怡花園和太古城,跟着主流就轉向黃埔。直至經濟泡沫爆破,大家開始分得很散,沒有一個年代的有錢階級聚居地方。
小時候,要是告訴家人去同學加多利山的家裏玩,父母都用心地替你安排衣着。肯定在新年穿的那條西褲沒有吊腳,也檢查恤衫沒有因為跟其他顏色衣物放在一起洗,或是放錯了花王彩漂,而染了別的顏色,也不忘替你整理從永安百貨買回來的手帕,放進口袋。因為在加多利山,你是你家庭的代表,別人從你的衣着,便看得出你的家庭背景。但到了加多利山,人家的工人說每位朋友都要脫下鞋子。你一脫鞋,那穿了洞的襪子,除了露出腳趾頭外,還露出了所屬階層的馬腳,破壞了父母刻意經營的苦心。誰猜得到,到屋邨朋友家,經常都不用脫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