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空氣污染近年成為嚇怕外商到港投資的元兇,特首曾蔭權昨出席「商界攜手 共享藍天」會議時承認,外國城市在空氣質素較差的日子,會安排僱員在家居工作、鼓勵僱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及實施彈性上班時間等措施,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稍後會諮詢公眾意見,再考慮應否在污染日子仿效外地,安排僱員在家中上班。
本港商界的《清新空氣約章》要求商界在空氣特差的日子,採取減低污染的特別措施。曾蔭權指出,外地類似的措施包括容許僱員留在家居工作、避免舟車往還;採用彈性上班時間及使用公共交通、減少街道行駛車輛數目,以及將空調及電燈用量減半等。他指有關措施難免對市民生活帶來不便,稍後會聽取商界及市民的意見,了解在空氣污染指數偏高日子推行特別措施的意願。
適合會計及廣告業
事實上,規劃署於2002年間曾就於家居設立工作辦事處進行研究,主要圍繞透過互聯網進行及以家庭為基地的業務。
當年研究結果顯示,互聯網仍未能取代傳統的面談形式處理業務,預期在互聯網普及下,於家居工作的人數在未來5至10年間會明顯增加,其中經濟分析員、廣告設計人員、會計師及資料研究人員,均屬適合於家居工作的職位。
被指斬腳趾避沙蟲
不過,環保組織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批評,曾蔭權考慮引入外地家居工作措施,是逃避空氣污染的現實,「只係斬腳趾避沙蟲。」
僱員留在家中工作在外國逐漸流行,美國去年一項調查訪問的74個政府機構及170萬名公務員中,約6%員工是在家工作,當地個別求職網站專門提供在家工作的職位,當中包括:行政助理及客戶服務員等,公司會為員工提供電腦軟件連接公司電腦系統。
而在北歐地區則約有16%專業人士躋身「遠程工作者」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