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前,位於油麻地的百老匯電影中心開幕,原是屬於它的熱鬧人聲卻留在佐敦,讓嘉利大廈的一場大火堵住。十年後的今天,嘉利大廈漸在記憶中抹去,電影中心仍持續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它不再是單純一間電影院,而是一種文化。
記者:梁俊鵬
攝影:黃子偉、何家亮
開國元老陪足十年
十年人事幾番新。百老匯電影中心的影院經理陳思傑卻十年如一日,由電影中心開幕的一個帶位小生,到現在任職經理。他的存在已是電影中心歷史的一個見證。
嘉利大火也是十周年
「開張那天(1996年11月20日),恰好遇上嘉利大火,整條彌敦道都封閉了,結果只有小貓三四隻在電影中心門口路過。」他憶述當天播映的是《談談情跳跳舞》,幸好門票在開幕前已售罄,才免得電影中心裏也要拍蒼蠅。想當年,仍在修讀酒店管理的陳思傑,無心插柳下走進電影中心,執起電筒當兼職帶位員。「年少時只愛看西片,在電影中心接觸了更多的電影,改變了對電影的看法。」有愛,恨也因而萌生:「最可惡的就是帶位的,永遠只有入場及散場兩段時間看到免費電影,不明所以下卻被迫看了結局!」
影院倍增反覺疏離
經過四、五年的努力,陳思傑爬上了經理的位置。他讀書時代學到的酒店管理技巧也派上用場,主要是戲院營運方面:「如何跟客人打好關係,甚至調校空調的溫度等知識也得加以應用。」忙起上來,帶位也照樣要做,難得是他一點也不介意。
可是隨着電影中心慢慢走上軌道,影院由兩間擴展成四間,陳思傑感慨電影中心發展愈大,他與客人的關係也就愈疏離:「想起從前電影中心雖然很小規模,但跟客人的接觸就很多,有些更成為朋友。曾試過跟他們談電影,也花上一個下午。」以現在的工作量來說,這些都變成奢侈品。在小小的電影院待上十個寒暑,因陳思傑愛電影中心的態度一直不變:「其他戲院是明買明賣,客人的光顧是商業消費。然而電影中心不只提供場地,還是一個提升藝術水平的空間。」而電影中心舉辦的活動卻又多變,本着「看它如何變下去」的心態,便成為他願意繼續待下去的原因。
Kubrick欠投資自己搞
StanleyKubrick的電影多樣化且具前瞻性,名字配在電影中心的書店確是一絕。經理Amanda亦是Kubrick的開國功臣:「電影、cafe、書店的確很夾!」
找尋與電影相近的文化
Kubrick的前身是著名影評人舒琪開設的POV書店,有段時期租給紀念李小龍的「小龍館」。「電影、cafe與書店這個組合其實用了很久,可是外面的公司一直都不願意投資,最後就索性由電影中心自己一手包辦。」Amanda一直認為這是一條成功方程式:「喜愛電影的人大多都喜歡其他藝術,喜愛電影的人亦大多喜歡看電影後坐下來高談闊論。」Kubrick就是這樣生存。
愛書多於電影
身為艾慕杜華與希治閣粉絲的Amanda對電影雖然有一定的熱誠,但始終認為書本帶給她的樂趣更高一班:「書本沒有畫面,更有想像的空間。」一向希望從事與書本有關的工作,Amanda得償所願,而且她也有選擇入書的權力:「主要是藝術文化的書籍,選擇能激勵別人思考的書為宗旨。」有時,Kubrick是街客找冷門書的熱門地。油麻地這個看似與文化藝術不相襯的地點竟是最佳的選擇:「人流較多,奧海城的Kubrick放同一類書,居然不好賣。」或許大家都抱着尋寶的心情來到油麻地。
主腦人:怎樣的觀眾,怎樣的電影中心
電影中心主腦麥聖希(Gary)掌管電影中心都已有六年多,老臣子之一。由在《信報》文化版當記者寫電影,轉至電影中心工作,全憑對電影的一腔熱誠。「沒有熱愛電影的人,就沒有百老匯電影中心。」簡單,而且說得準。
日睇16小時戲
Gary曾試過在康城影展由早上八時,不停地看到午夜場的時段。他知道很多人都渴求好戲:「觀眾對好的電影有追求,但他們會選擇到電影院看,是因為他們會視之為集體活動。」Gary亦說到很多人以為來這裏看好電影的總是一些文化人,其實他見證不少會員的成長:「有時年輕人常聽到一些經典作品但從沒看過,抱着『幾大都要睇』的心態在電影中心看完後,大可在朋友面前大談電影經,有說不出的虛榮。」
放主流片不是淫婦之舉
在電影中心看電影,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文化與藝術的消費,而不是商業的消費。當《墨攻》在電影中心上映,是否象徵電影中心也將主流化?「影藝結業,已是其中一個信號,告訴我們只放另類電影是不行的。放主流片不代表我們是淫婦,希望利用較優質的大眾電影拉近與藝術電影的距離。例如《三分鐘先生》我們一定不會播。有觀眾來看主流片沒位,就會轉向其他藝術電影,造成間接的推廣作用。」當康城影展也有播映《SinCity》,Gary的話不無道理。
《亞洲電影節》完成後,12月的《史丹尼寇比力克回顧展》又再炒冷飯,電影中心在選戲方面已技窮了嗎?「片源減少是電影中心主要面對的問題之一。第一,出色的電影愈來愈少,現今即使好的電影也未經時間考驗,觀眾都有『不如等DVD』的心態。第二,觀眾的消費模式已增多,走到電影院看電影的熱潮都已大不如前,沒有80年代的風光。」因此,搞影展也得從舊片中找。將來的電影中心亦將以此作新目標進發。
十年回望
bcSunday
商業電影院都會以特價早場吸引學生哥或上班族。bcSunday由01年開始至今,就於每個星期日下午約12時半以特價戲票吸引觀眾再欣賞一眾舊戲。而且時間表一早編訂好,好讓影迷密謀煲戲大計。
VIP會籍
除了購票、買書、買CD有折扣外,最重要這是一個影迷的身份證。06年的會員卡更令人愛不釋手。
影迷生日卡
例牌得有如保險經紀寄來的生日卡?如果你喜歡那套電影,還會計較嗎?
紀念文件夾
小記在大學時代曾有位同學帶了幾個回校show-off,結果落得被搶光的命運,可見其珍藏程度。
首日封
百老匯電影中心開幕,曾附屬在《香港設計》系列,推出了一千零一個首日封。
電影特集
以演員或導演作號召的電影特集亦是大家的喜愛。電影中心果然獨具慧眼,李安未紅遍世界前,電影中心已辦過他的作品展。
紀念品
小小紀念品如杜魯福的紀念襟章、差利卓別靈的書籤已成功俘虜小影迷的心。
街訪
「不知道有關十周年的事。只會間中來這裏看電影,而且我們也不介意來看些偏門電影。」
「當然知道今年是十周年,我自己本身都喜歡看電影,但看得沒其他影迷那樣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