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答:小販文化是城市特色

我問你答:小販文化是城市特色

Q:持牌小販也要經常「走鬼」?
A:即使是持牌的流動小販,也一樣要面對走鬼的命運。持牌流動小販與無牌流動小販現時最大的分別,是食環署小販管理隊會先向持牌小販發口頭警告,無牌小販則連收警告的機會也沒有;但如果十分鐘過後,持牌小販仍「賴死唔走」,小販管理隊一樣拉人。
不過相對二十年前,小販管理隊的處理手法已有改善。想當年,無論持牌或無牌小販,小販管理隊一律統統把他們當賊。記得有次在灣仔擺賣,我當時已是持牌小販,但小販管理隊仍窮追我四、五條街,我推着小販車拚命走,哈哈,最後竟給我甩掉他。做小販日曬雨淋,入息不穩,有時每月可能只得數千元,如果遭沒收生財工具(小販車),損失隨時達二、三萬元。
Q:可否評論政府的小販政策?
A:全世界哪個地方沒有小販?小販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地道特色,偏偏特區政府將我們趕盡殺絕。現時全港有近二萬小販,但只得三百多人持流動小販牌照,全是一九七九年前領取。當年工廠開始北移,大量工人失業,造就流動小販湧現,港英政府才停止發牌,但如今時移世易,特區政府仍不肯重新發牌,寧願每年花大量公帑去聘用小販管理隊,但他們根本管不了,自欺欺人。
街上小販被趕絕,最大得益者是地產商。二十年前市民都是光顧小販,價錢便宜。現在整個城市「商場化」,流動小販不是轉行,就是租用街邊商舖繼續經營。你看現在旺角、銅鑼灣隨街可見的五元一串魚蛋、六元一串燒賣的小食店,每日賺個盤滿缽滿,試問哪個當年不是街上走鬼的無牌小販?

好像特首曾蔭權的家鄉南海,每逢節慶便准許小販擺賣,香港為何不能?立法會議員李華明說,擔心放寬小販擺賣助長黑社會,真正的黑社會不會插手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最多只引來嘍囉,嘍囉是有辦法解決的。
Q:小販如何捍衞自己的權益?
A:我們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了持牌小商販協進會,我是創會人之一,近年接任主席。以前小販甚麼也不懂,以為被小販管理隊拘留及沒收財物是「天經地義」,幸好來了一個末代港督彭定康,他為香港帶來公民意識,教曉我們一班小販為自己爭取權益。
當年我們多次跟市政總署開會,只有小學程度的我,拿着六、七本法律書籍質問面前的總督察:「小販管理隊為甚麼有權力捉小販?你們是『管理隊』,不是『拘控隊』啊!」扯旗山上現時有六位小販,他們的六吋乘二十四呎的攤位全港獨有(食環署規定三呎乘四呎),也是我們九七年跟市政總署力爭得來的。
我家八兄弟姊妹,連我在內有六人跟了父親做小販,但不論做甚麼行業,我們幾兄弟姊妹都是抱打不平,不會啞忍不公義的事,就像我七弟胡錦明(九鐵審計總經理),上次九鐵兵變,也跟其他十九名管理層站出來。我們全家都是這性格。
本報記者黃偉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