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大師 - 陶傑

荷蘭大師 - 陶傑

地球溫室效應,北冰洋融化,荷蘭將會是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國家。在阿姆斯特丹,林布蘭梵谷的畫作該怎樣搶救,是一個很叫人困擾的問題。荷蘭對人類的貢獻,有這樣一對國寶,奧地利出了一個莫札特,但荷蘭人也很自傲。歐洲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大家都那麼傲慢,只有爭相炫耀文明實力,也就是香港人說的互「ShowQually」:奧地利有莫札特,意大利有達芬奇,英國有莎士比亞,這些都是一夫當關天皇級的明星。低一層次的,要兩個才抵得上一名:像德國的康德和尼采,法國的盧騷和伏爾泰,而荷蘭拿上桌面的,就是林布蘭和梵谷──順便提一句,在二十世紀的文明競技場中,本來香港也不賴的,香港有一個李小龍。
昨天是李小龍死忌三十三周年,李小龍如果不死,今年六十六歲。今年是林布蘭四百周年忌辰。林布蘭開創了「荷蘭畫派」,他把繪畫的題材很革命地轉移到民間的平民,不再描繪宗教神話人物和國王貴族。他帶頭畫夜巡的士兵,後來的畫家,被他的繪畫革命感動了,也跟着畫街頭巷尾的小人物,像一個倒牛奶的女僕,一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四百年前,歐洲的油畫本來沒有生活,也缺乏動感,林布蘭把生活的戲劇帶進畫面:一批醫科學生在上解剖課,或是幾個紡織品的檢察官在檢查布料的質地,林布蘭把他們的工作神態畫下來。觀眾像誤闖進工作室的一名不速之客,畫中其中一兩個角色,必定不太專心,不理會畫中其他人的談話,轉過頭來凝望着觀眾。就是這分神突破的一望,緊扣着後世觀眾的心弦,建立了隔世的情感交流,把剎那凝固成永恒,或者佛家說的「芥子須彌」,就是這個意思。
林布蘭生前從來沒想過要當大師,他為當代的專業人士作畫。譬如阿姆斯特丹的紡織品檢察局,也就是對當時的布料做QC的官僚,他們的任期只有一年,在任滿前,聘用林布蘭為他們畫一幅合照留念。畫家按人頭收錢,五十盾一人,畫面裏有六個人,收款三百,是一個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少一文錢也不幹。四百年前,歐洲已經是成熟的商業社會,政府不會以「文章報國」一類的謊言來誘哄知識分子,藝術家也不相信「詩窮而後工」這種廢話,林布蘭和莫札特一度都很有錢,莎士比亞更是一名富翁,日子過得很好。後世的觀眾,為他們的作品感動,得知這些大師,生前沒有被一個政府鬥爭,生活舒適,而且還有錢,會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