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內人隨筆:富豪投資的死亡陷阱 - 尹思哲

案內人隨筆:富豪投資的死亡陷阱 - 尹思哲

假日應約陪友人到文化中心逛畫展,可惜思哲是藝術品門外漢,與愛畫的友人根本不存在任何2.0式討論空間。依稀近期印象較深刻的,大概要數華置大股東劉鑾雄月中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用超過1億港元投得的AndyWarhol名畫《毛澤東》肖像。
富豪財來有方,每分每毫自然用得精打細算,一擲逾億的決定更應是無寶不落,購買名畫除了供私人鑑賞外,其實更是絕佳的投資和身份象徵。1.35億港元的《毛澤東》不算便宜,但相比起梵高的《DoctorGachet》在1990年以破紀錄成交的6.5億港元,卻是小巫見大巫。
《DoctorGachet》這幅史上最高成交價的畫作,買家是當時的大昭和製紙(今日的日本製紙)老闆齊藤良平。齊藤是九十年代芸芸天價名畫的日本富豪買家之一,除了《DoctorGachet》外,他同年亦以6.1億港元投得雷諾瓦的《AuMoulinDeLaGalette》,風頭一時無兩。日本八十年代經濟景氣,富豪財閥們花了逾2000億港元購買藝術品。那個年頭,日本經濟泡沫味濃,金融體系水浸,一般白領市民可以向「武富士」等消費貸款公司借錢,而富豪財閥們則有大銀行的低息貸款作後盾,「藝術品貸款」(ArtSecuredLoans)更是應運而生的產物。
所謂藝術品貸款,借出金額一般是買家購買藝術品價值的一半,利息偏低,僅是當時日本長期貸款利率加2%。但好景不常,隨着日本經濟泡沫爆破,銀行收緊銀根,藝術品自身估值亦應聲大跌。齊藤當日一擲12億投得兩幅名畫的資金,由於全是透過名下土地物業和股票抵押向銀行借貸,所以最終難逃被債主富士銀行長期「保管」的命運。  齊藤以天價投得兩幅名畫,叫人驚訝不已,因為他當年已經74歲,按常理,哪有鑑賞家在如此高齡才忽然有雅興賞畫?依照當時日本企業靠低息貸款瘋狂擴充的歲月推斷,齊藤不惜抵押名下地產、賣股票和土地,也要借貸來負擔買畫的資金,較合理解釋應該是──大昭和製紙業務開始走下坡,齊藤想透過天價買畫這個舉措增加知名度,刻意向有生意往來的債權人或銀行展示「非凡實力」,確保企業未來融資暢通無阻,豈知這個一廂情願的想法當然隨日本經濟泡沫爆破而幻滅。
齊藤於1996年病逝,兩幅名畫被債主富士銀行變賣,據稱《AuMoulinDeLaGalette》大幅貶值三成,僅以4億港元便被賣到美國一名收藏家手中;至於《DoctorGachet》最終情歸何處,則無從稽考。
天價買畫的齊藤雖然落得如斯下場,但話說回頭,對於今時今日坐擁大量現金的華置而言,劉鑾雄買畫背後的意義自不可同日而語。

智能家居時機未到

兒時愛看星戰,直到現在也是。戰鬥內容思哲不太記得清楚,反而對機械人C3PO和R2D2印象特別深刻。曾幾何時,思哲幻想長大後,家中說不定也有像C3PO和R2D2這些機械人,間中發些無聊的夢,更會夢到女管家機械人,不過通常在操作前便醒了過來。
最近南韓那邊廂,剛建好百個「智能家居」,內裏雖然沒有機械人,不過憧憬智能家居的人,見到亦肯定目瞪口呆。舉例說,正在看電視,忽然電視機會話:「你啲衫洗完啦!使唔使整亁呀?」出街前照鏡,塊鏡又會同你講:「今日翻風,着番件外套好喎!」再發展下去,配合RFID標籤,雪櫃又會同你講:「你近排血壓高,噚日買咗苦瓜,今晚食苦瓜炒牛肉好唔好?」最近的機械人博覽會也有位機械美女,移植到南韓這智能家居系統,不是鐘點女傭便是女管家。
背後負責建設的LG,宣布打從08年起,每年供應三萬個同類單位。換言之,南韓每年便有三萬人有機會一嘗做「智能居民」滋味。它其實不是新概念,智能家居其中一個標準,以無線電和電源線為基礎的X10,早於1975年由蘇格蘭的PicoElectronics提出。等了二十年,BBC的新聞標題看起來彷彿也有點欷歔:《SmarthomesarealityinSKorea》──智能家居的實現地方,不是大不列顛也不是花旗國,竟然是南韓這亞洲小國。
何以智能家居多年未能實現?行內人常言道:「我們不是賣產品而是賣概念。」但說到底,沒有產品的概念即使比WEB2.0更偉大,亦恍如沒有任何流動裝置支援的WiMAX一樣不切實際。全球最落力推智能家居的人,非BillGates莫屬。他位於西雅圖價值連城的豪宅,多年來被認定為智能家居典範。不過豪宅本身,亦正好解釋了何以未能普及:從前的技術計,成本高價錢貴,不住豪宅的免問,怎能大眾化?
智能家居的市場時機其實未到,這次很可能是南韓政府於背後支撐,強行運功打出的一招。思哲不否認智能家居是未來趨勢,但起碼要待流動寬頻真正普及了,智能家居才有看頭。而且與3G(現在應改口叫流動寬頻)一樣,服務若非以用家為本,且不訂立任何使用限制,要普及實在很難。
案內人隨筆網誌: http://wanszezit.wordpress.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將來,大家家中可能都會有C3PO(左)和R2D2(右)。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