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br>無淡水魚孕婦失滋補食療

特稿
無淡水魚孕婦失滋補食療

內地淡水魚停止輸港,除了影響魚販生計,更令一眾本港孕婦頓失滋補食療。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解釋,淡水魚是強身及幫助肌肉生長的特效食療,孕婦滋補湯水大多以此為主,其他藥材難以代替,「都可以用其他肉類頂住先,不過(功效)始終都係差啲。」不過,有營養師指出,屬鹹水魚類的深海魚營養價值比淡水魚更高。

可用豬骨代替

關之義舉例稱,婦女妊娠後,鯇魚尾配以花生及木瓜煲湯,可紓緩餵哺時奶水不足的問題,若買不到鯇魚尾,惟有用豬手或豬骨代替,「不過就咁煲會比較肥膩,應該出咗水先。」山斑魚則有補益作用,適合身體虛弱的孕婦進補,可以烏雞代替;鯉魚、扁魚或鰂魚則可幫助消除懷孕後期出現的腳腫。

毋須額外補充

註冊營養師湯棣然表示,深海魚包括吞拿魚及三文魚,其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淡水魚及非深海魚的鹹水魚為高,一般營養指引均建議每周進食兩至三次。
他強調,孕婦只需正常進食即可,毋須額外補充某種營養;孕婦從魚類吸收的蛋白質,可改從豆類及奶類食品中攝取。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