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了,朋友帶我遊富春江,領略浙中山川的鍾秀。我心目中首先浮現的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瀟灑悠然展現的山水,不疾不徐的氣韻,長長的披麻皴是山體的弧線,從山脊一直滑落到水邊。陽光清爽,空氣清爽,水也清爽,濕度偏低,沒有煙嵐,是秋高氣爽的景象吧?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看過兩本《富春山居圖》,一真一偽。真的世稱「無用師本」,殘缺了起首部份,氣韻依然清爽,骨蒼神腴;另一卷則有乾隆皇帝翻來覆去的題詠,幾乎塞滿了畫卷留白之處,又蓋滿了皇帝的璽印,卷尾還有一篇奉旨辨偽的題跋,基本上就是硬拗,說御覽欽定的這本是真的,無用師本是贗品。皇帝要硬拗起來,實在沒辦法,好在他沒把無用師本一把火燒了,算起來也夠開明的了。也不知道乾隆皇帝有沒有想過銷毀證據,有沒有想過留下了無用師本這條尾巴,後患無窮,會讓後世學者翻案,使自己的鑑賞能力出乖露醜。
就在我沿着富春江溯流而上的那年,在杭州西湖之畔的浙江博物館觀賞了〈剩山圖〉,也就是無用師卷殘缺的起首部份。館長看着這一截殘卷,向我感嘆,富春山居全景能夠破鏡重圓多好,可惜那一大半在台北。你有沒有辦法說服台北故宮,讓我們合辦個《富春山居全圖展》?我說,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我人微言輕,影響不了的。倒是要多謝浙江博物館,雖然是異時異地,總算有幸得以瞻賞了黃大癡富春山居的全景。
朋友帶我到富陽的鸛山,沿着河岸的峭壁,穿過了一片蒼翠的林叢,登上一棟古舊的屋宇,說這是郁達夫住過的地方,現在想建成郁達夫紀念館。這裏可以眺望江岸對面的遠浦,你看,別看那艘挖泥船,這個方向,別看那邊新蓋的工廠,是不是很像《富春山居圖》當中那一部份?我把左眼蒙上,又眨了眨右眼,是有點像。可是眼前的富春江水黃濁如泥湯,不要說濯纓了,濯足都不堪。
過了桐廬,江水有一點綠意了。朋友說,上游更好,現在築了壩,把黃公望的山巒淹成群島,披麻皴是看不到了,倒是水面擴大成千島湖,可以乘汽艇遊覽一番。乘現代汽艇遊千島湖,心裏想着湖水底下淹沒的富春山居,那江邊的石磯與樹叢,都在湖底與游魚為侶了。惲南田曾經讚賞畫卷中樹木的姿態萬千,說「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莽,變化極矣。」當年富春江畔樹,今天都已泡湯。只有藝術長存,《富春山居圖》上的林樹雋秀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