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無所事事,在街頭游蕩,容易誤入歧途,成為社會潛藏危機。香港小童群益會慈雲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舉辦「童步行─青少年籃球訓練計劃」,以年輕人喜愛的籃球運動為介入面,成功將一群終日流連區內球場的青少年納入正軌。有關計劃得到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撥款3萬元以推行,成效理想。
好動活躍的小成自幼與家人關係欠佳,加上性格自我,一直將父母的說話當作「耳邊風」,自升讀中學後,不時與邨內朋友流連遊戲機中心、商場及球場,直至凌晨時分始回家。「以前我好曳,要出街就出街,永遠都唔聽阿爸阿媽嘅說話,平日就11、12點先返屋企,放假玩到天光。」
改善與父母關係
今年17歲的小成就讀慈雲山一中學,面對明年會考,心情戰戰兢兢,不時與一眾友人打籃球,藉以抒發緊張情緒。半年前一次偶然機會下,小成參加香港小童群益會慈雲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童步行─青少年籃球訓練計劃」,令他性格和情緒起了變化。透過一連串籃球訓練及社區活動,小成坦然學懂體諒別人,並改善了與父母的關係,「阿爸阿媽知我組隊打籃球,佢哋都唔再鬧我,我𠵱家已經無三更半夜先返屋企,同佢哋嘅關係明顯好咗。」
小成指與別人溝通能力也因自組球隊後得到改善,「我喺其他人身上學到佢哋嘅優點,又從其他人畀我嘅意見中改善自己嘅缺點,呢個活動真係好有意義。」他同時參加活動計劃內的英文補習班,得到導師以靈活教學方法「點醒」,原本差勁的英文科大有進步,他期望學業上有躍進,能在明年會考表現出水準。
除了性格上改變,小成在活動中另一得益,便是結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籃球隊友,其中包括16歲的豪仔。豪仔坦言,自己本身脾氣暴躁,經常發脾氣,在球場上鮮有顧及其他隊友的感受。這半年豪仔參與一些以往從未接觸過的活動,例如探訪長者、參與賣旗活動等,「嗰次我咁大個仔第一次賣旗,估唔到自己係咁有愛心。」豪仔表示,透過活動多與別人接觸,可學習體諒別人感受,與隊員建立互信關係,一改以往偏激的性格。
漸學懂處理情緒
負責「童步行」計劃的社工黃曉明表示,慈雲山區住有不少低收入家庭,因經濟條件較差,部份青少年未能參加收費社區活動,最終三五成群在區內游離浪蕩,青少年問題成為社區的隱形炸彈。
黃指出,活動的最大困難,便是青少年來自不同家庭,初時未懂接納不同意見而發生爭執,經過前線同事努力,不少參加過計劃的青少年,性格及處理情緒的技巧都有改善,該會經檢討,認為計劃成效理想。參與計劃的18名年輕人早前在地區球賽中取得佳績,正積極備戰,希望可衝出慈雲山區。
檔案編號:102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