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isnothinglikegoodfood,goodwine,andabadgirl.──Fortunecookie
撰文:卓韻芝
吃飯配額
林海峰說,他和太太外出用膳的食店,來來去去不超過10間。避免試新餐廳,是怕食物水準低又服務差。除非十分可靠的朋友多番推介,否則新東西盡量少試:「博不過的,人生吃得多少頓飯呢?吃一餐飯就用上一個配額(quota),拿難吃的東西亂燒我的quota,真不抵!」
人愈大,愈在乎「進食」這項目。從前是亂吃一通,為了趕快去玩;現在是辛勞工作,為了好吃一頓。我雖未達維園阿伯之化境,見有新食店,還是發姣想試,然而愈來愈重視吃飯,倒是真的。以下是某些個人執着。
用餐小智慧
1──逢星期一晚,不到高級餐廳吃飯
觀看與餐廳經營有關的真人騷,廚房的背後風光被拍進鏡頭內,的確可以學到一點甚麼的。「靚仔廚神」就有這樣的一幕:每逢周一,JamieOliver回自己的餐廳「Fifteen」,一定會發脾氣。他極討厭看到廚房內充塞着不新鮮的餸菜──每到星期一,餐廳的雪櫃正是這模樣的。
這意味着甚麼呢?星期一,不要出外用膳,尤其到流量低的餐廳,又或最重要新鮮的菜式(例如海鮮)。有些餐廳每逢周一就有折扣優惠,除了因為周一人客較少,也因為餐廳在周五時已大手買餸入貨,偏向寧濫莫缺,為周末周日作好準備;可想而知假期過後的首天,你點的菜可以有多新鮮。
2──選奇異果、士多啤梨,不選桃或菠蘿
某天到星街咖啡店叫了一杯桃香檳,朋友則要了同一系列的士多啤梨香檳,兩者杯底皆有果肉。我嚐了一口朋友的香檳,方發現我那杯原來是太甜了,因為都是罐頭糖水果肉。自此以後,盡量不選有桃/菠蘿/龍眼/荔枝肉的飲料。
地捫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就是推出罐頭桃、罐頭菠蘿,以及沒有推出罐頭奇異果和罐頭士多啤梨。
3──到茶餐廳,不看大餐牌
茶餐廳桌上,總是有許多「散修修,一張二張的」餐牌,從中點食物好了,不要發姣叫侍應拿「一本本的大餐牌」給你。
世上八成都是懶人,顧客多數只會讀桌面上的「散修修」餐牌來點菜,證明餐牌愈「散修修」,列印在上面的食物流量愈高,愈新鮮,出菜也愈快。而最重要的是,每遇到比較冷門的菜式(冷門菜通常都印在大餐牌上),餐廳沒統一指定做菜方法,廚師們完全依靠自己一套去做,撞手神,水準就不穩定,由翠華到地茂館都一樣。信我,我因為發姣而撞板的次數,實在太多。
4──報章推介,信兩成
不是膳稿問題,反而是……記者們時刻要找新食店來交稿,食店讓你拍照報道,你總不能寫得太坦白吧。讀者試食報告又準不準呢?不準。因為一個人心目中的所謂五粒星,與另一個人心目中的五粒星,中間相隔着一個銀河系。
那麼報紙雜誌的飲食推介就全不可靠了?也未必。但你得細心閱讀那位記者撰寫的文章,是真心喜歡?還是就住就住?名人專欄較可靠,因為他們要顧全聲譽,除非那店是他自己/好友開設的。我時常覺得,名人推介他自己/朋友所開的食店,應該申報利益。
5──食店也有嚐味限期
如果朋友向你極力推介一家食店,尤其是新開張的小型食肆,而你在兩個月內沒空光顧,往後的日子,你忽然想起要去吃的話,就得小心了。阿媽教落:做得好,不難,保持水平,才艱難;多數人不是做不好,只是維持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