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癖 - 陶傑

管理癖 - 陶傑

香港當前最大的「迷信」,殃及全民,不是有毒的國家雞鴨蛋,而是一種概念,叫「行政管理」。
一個朋友最近在香港文化中心聽交響樂。音樂還沒有開台,只剩一兩分鐘,這位女士從手袋裏拿出一顆喉糖,放進嘴裏。
演奏廳的保安員遠遠看見,衝撲上來喝令:演奏廳內不准進食。保安員衝上前的動作誇張,後排的中產觀眾最初以為這位「食Q」發現了一隻大老鼠,看見原來是一個「違規」的觀眾,居然在會堂進食,紛紛向這位朋友投以輕蔑的眼光,覺得她像「自由行」人員。
當事人低聲向保安解釋:我沒有進食,這是喉糖,為了避免稍後開場後咳嗽,我有點喉嚨癢,是想防範咳嗽的噪音。
「食Q」不理,因為她明明看見這位觀眾把一樣可咀嚼的物品放進嘴巴的一個動作,必須實行「管理」,否則可能遭到「投訴」,失職處分。
然而即使不許進食,英文的告示,一定會講明:「Nofoodanddrinkinthehall」,喉糖不是Food,是藥物,只須有點常識,就知道這點干預是多餘。
這種矯枉濫情的「偽管理」,又是從所謂「西方」學來的,以為人家的音樂演奏廳也這不許那不准。有沒有去過維也納的「金會堂」(GoldenHall)?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音樂廳,小提琴家史特勞斯也在這登過台,在這裏,觀眾可以在演奏前走到台前拍照,演奏時吃幾顆花生,只要紙包沒什麼聲響,沒有人理你。
為什麼?因為在金會堂外的整個國家,早就是一個公民社會,教養質素奇高,人民不必走進會堂演奏廳才意識到自己是「中產階級」,要刻意表現一點「文明」。維也納人不需要那許多「行政管理」。一個不必事事「管理」的社會,無所謂「請關上手提電話」、「請勿喧嘩」、「在台上演奏貝多芬和莫札特作品時嚴禁講粗口及在觀眾席上大小便」之類的規條,反而准許低調地嗑幾顆花生。
這種維也納式的邏輯,在遠東另一個自以為正在「盛世」的「和諧社會」,不可能會明白,雖然他們也非常崇洋,也硬把美式的「行政管理」跟奧地利的古典音樂一起Cross-over。把喉糖放進嘴裏,是不是「進食」?是大學生辯論的上佳題材。那一夜,這位朋友招來四周敵意的目光,無端被當成「內地同胞」,精神受到重創,躲在家裏聽足一百天的莫札特,在為自己舔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