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盲目慕名,尤其不慕食店之名。上海「老正興」,百年老店。搜石遇雨,這老店,就在福州路「中福古玩城」隔壁,五年前光顧過,忘了好壞,隨便邁進去。醉雞,醜、瘦、陋、皺、硬,差一點就符合太湖石的標準。正興紅燒肉,這肉,帶着尿臊味,一灘死甜死鹹的醬汁竟掩蓋不了。清炒蟹粉,看不見蟹粉,滿盤蟹殼和百年老蟹肉,勾芡有如屍漿,盡是嗆喉的鹽巴和胡椒味。脆鱔,像一堆掉到瀝青裏的鹹水草……我愛惜食物,能吃的,一般狼吞而盡;但這頓「正宗上海菜」,實在不忍卒睹,無法卒食,就是小二送過來的一碗灰色「白飯」,拇指竟也是扣進飯堆裏的!
埋單,覓地再吃。雨下得大,不宜走動,南京路有家「燕雲樓」,是爿北京老店。本來聞老色變,但看到招牌上一隻大烤鴨,胃酸就翻騰洶湧,跟上海人爭搭升降機,擠上了八樓,沒到兩點鐘,「午飯沒有了!」店員說。還以為文革過後,在鬧巿,逾時沒飯吃這回事,也早過去了。真是越老,越見鬼,以後到上海,凡遇上老什麼的,真要抱頭走避。
名,是客人賞的;有了名,反過來欺客,最是下賤。
沒辦法,截了計程車,到太倉路和黃陂南路之間的「新天地」。雨,長得像一幅幅吊頸布,但這片舊區翻新的天地,規劃得好,「難民」潮未現,下午茶時間,竟然在一家叫「樂美頓」的餐廳,吃到一頓真正價廉物美的午餐。上海,有好多標榜港式管理、港式餐飲、港式點心的地方,這「新天地」,聽說,就有好多香港人在經營。
見過鬼,尤其是老鬼,難免怕黑,發現人在外,無憑無據,還是香港人開的店,比較可信和可取。自大虛浮,固然不好,但妄自菲薄,也大可不必;香港人的根基、經驗、勤奮、眼光、應變能力……當遇上競爭者,就會顯現出優勢。說到底,在香港,你有沒有看到「上海式管理」的?寧願支持香港人,因為在所謂的「回歸」之後,我們注定淪為少數民族,不自愛自助,老而不掉牙的阿公,是不會對你心慈手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