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約有4%人口患有睡眠窒息症,兒童患病比率更高達1.5%。經過三年臨床試驗,香港理工大學成功研發「改善睡眠窒息症智能手帶」,可透過電流刺激位於手腕、名為「列缺穴」的穴位,減低患者的睡眠窒息指數達30%,可望明年推出市面。該項創新科技早前更於德國國際創意、發明及新產品展榮獲金獎。 記者:趙燕婷
該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汪國成表示,改善睡眠窒息症智能手帶包括一組腰帶及一組手帶,可望於明年推出市面。他解釋,繫於腹部的傳導性智能紡織物料,可以偵測患者的呼吸,一旦患者停止呼吸達10秒,紡織物料即會將訊息傳遞至手帶,並透過電流刺激「列缺穴」,恢復患者呼吸。
脫鈣技術年內應用
該智能手帶是首項結合中醫穴位治療原理的睡眠窒息治療儀器,臨床研究顯示可減低患者的睡眠窒息指數達30%;目前較常使用的呼吸機,可減低指數約40%至50%,但智能手帶的造價,僅為呼吸機的一成,即約800元至1,000元,而且可避免患者「扎醒」,從而提升睡眠質素。
理大另有三項創新科技在同一產品展中獲得銅獎,其中「超聲波脫鈣技術及材料」可望於一年內應用於骨骼移植手術。負責該項研究的康復治療科學系博士生林慧玲說,脫鈣程序可令骨骼組織變軟,方便將骨骼切成薄片以便作出詳細分析,但傳統方法需時一周,新方法以超聲波儀器和泡沫溶液,可將時間縮短至一小時。
禦寒服裝調節溫度
由紡織及製衣學系發明的「智能禦寒服裝系統」,可有效調節溫度,為冬季運動愛好者及需要面對極端氣候的人士解決衣着問題,使用者更可透過電子手帳等儀器預設所需溫度,目前該校正與著名運動品牌洽商合作生產。「高智能磁電傳感器」則由應用物理學系發明,其實時輸出電壓較傳統傳感器高出逾2,000倍,提高了傳感器的成本效益、可靠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