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Q一族 - 陶傑

實Q一族 - 陶傑

八年以來,香港最流行的詞彙是「行政管理」。圖書館、音樂廳、商場,多了許多穿淺藍色制服的中年男女「工作人員」,他們的存在價值,是嚴格按照上級分發的「守則」,運用「行政管理」權力,准人做什麼,不准人做什麼。
譬如「圖書館內不得進食」這一條,本來是針對一些人教養引起爭論的食相:狼吞虎咽,咀嚼時發出巨大的聲浪,干擾其他用者閱讀的清神。但在外國,許多圖書館的用家經天累月地在圖書館裏研究學問,外國的圖書館是容許圖書館的讀者攜帶一點三文治和一隻蘋果之類的輕便食品的,因為一旦埋首經書的海洋,會渾然忘乎自我,在一個真正的公民社會,只要不妨礙他人,在圖書館裏低調地進食,沒有問題。
圖書館禁止的是不必要的聲浪,不是進食。那麼只要進食得低調而安靜,就不必「嚴禁」。至於交響樂的演奏廳,開演時不該進食,因為台上有音樂家的表演,是為了對藝術家的尊重。但開場前吞一顆喉糖,不算進食,而是「服藥」,在這個骨節眼上,就完全有理由要求那個前來干預,帶有惠州口音、穿制服的中年婦女「保安員」,在「執法」的時候,啓動一下她那副大半生沒有用過多少的大腦。
香港特區政府很崇洋,許多「行政管理」,都模仿所謂「外國」。但只抄襲其形,「外國」的內涵學不到。於是,就出現方才我說的,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朋友,在尖沙咀「文化中心」的演奏會開場之前服了一顆喉糖,反倒被一位保安員採珠三角口音指責她「違規」的警告,招來四周高等華人鄙夷的眼光,言下之意,這位朋友無端端被視為「內地同胞」,而那個新移民的保安員,反倒「高了一級」變成了香港這個「國際都市」的一位文明的法治工作人員。在這一瞬間,雖然都不相識,但這種感受,朋友覺得,是天大的羞辱。
在香港,這等「實Q」人員,是不是太多了呢?多得像人體血管裏的一層厚厚的膽固醇。保安是一個很專業的名詞,旨在維護公眾的秩序,膽固醇不是壞事,有一種是「良好的膽固醇」,有一等是「壞的膽固醇」,壞的膽固醇比好的多,就容易中風。
特區和中國,有那麼多對「法治」一知半解、對「外國」半懂不通的「實Q」──腦筋相當麻實,形象倒有點似阿Q,對於一個自稱發明道家「無為而治」的三千年文明,是不是有點不相稱呢?壞膽固醇太多,香港這座「國際都市」,在一點點地爆着血管,難怪有點半身不遂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