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人每日進食440萬隻雞蛋,但當中逾四成非經本港兩個批發市場進口,而是由食肆、商販自行到各地採購,直接運往香港,過程缺乏監管,一旦發生事故根本難以追查產地來源。另外,隨着飲食業工序北移,部份食肆、餅店都在內地設立食品製作中心,將內地「毒材料」變成半製成品後,直接供應香港的門市,隨時毒從口入,防不勝防。
上水火車站是水貨客集散地。記者昨以買家身份,探試其中一名「水客」。有水客坦言,經常替北區雜貨店從深圳走水貨雞蛋來港。其中羅女士說:「每次可以運兩大箱雞蛋,走一轉收100蚊。」但最近有內地雞蛋驗出含蘇丹紅,影響本港銷情,走水貨雞蛋轉數減少。
半製成品也無監管
統計處資料顯示,去年本港共進口16億隻雞蛋,當中逾六成來自內地,平均每日有268萬隻內地蛋進口。但蛋業批發商林文輝表示,市面出售的雞蛋,只得五至六成是經長沙灣和西環副食品批發市場進口,來源較易追查。餘下近四至五成雞蛋,都是由食肆、超市、商販直接從來源地進口的「水貨」,「只要你有錢,自己上廣州買批蛋,少少哋咁運落嚟賣畀人都得,完全冇監管。」他促請政府引入批發商註冊制度,確保食物安全。
即使規管雞蛋進口,毒蛋仍可以改頭換面,變成食物半製成品輸港。林文輝透露,本港部份連鎖式飲食集團及餅店,早在內地設立食品製作中心,使用內地材料製成「麵粉糰」等半製成品,再運往香港加工,「好似買麵包咁,喺內地可能用咗紅心蛋整定麵粉糰,運到去香港先焗成麵包,你話消費者點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