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文化背後<br>老麥24

速食文化背後
老麥24

無論去到天涯海角,我總喜歡跑進當地的老麥,看看跟香港的有甚麼分別。朋友都說我有病,我想不只病,簡直是絕症了。想想幾乎是自懂事以來,想到漢堡包就必然想到老麥,被這種美式快餐文化滲透進血液,甚至已組成了新的DNA,代代遺傳。自從某個晚上心情壞透了走進尖沙嘴北京道的老麥,才發現夜後的老麥是完全另一種景象。老麥原來不只速食,還是各種人聚腳之地,是漫長人生的一個小驛站。
記者:梁俊鵬
攝影:梁俊鵬、林栢鈞

●邊午飯邊工作,典型香港人!

●食個包當餐飯,慳番啲錢扮靚好過!

●凌晨三四點,邊度都瞓得着啦!

1個匙扣 無限希望
00:00 金馬倫道分店

街上與地鐵站附近出沒率很高的除了賣旗的義工外,還有一群聾啞人士在販賣公仔作慈善用途。半夜的麥當勞,人群依然不絕,故也竄進了這樣的「不速之客」。
小紅由走進麥當勞的一刻開始便東張西望,怕遇上員工阻撓。畢竟是尖沙嘴,夜半一時多了,客人仍絡繹不絕。員工各有各忙,小紅也乘機忙她的「生意」。坐在門口附近的記者,自然成為她第一個目標。她左手一串鎖匙扣,撞擊下聲聲作響,右手就向記者展示寫上「幫助聾啞人士」字句的紙條,着記者光顧。

要跟小紅溝通,就用上最原始的方法──在紙上用文字交流。小紅來自深圳,賣鎖匙扣就是她筆下的「小生意」,生活就押在這些鎖匙扣上:「我來香港是為學習做生意,每天由下午工作至深夜。」小紅還有幾位同是聾啞人士的朋友在附近兜售,賺少少錢再回深圳再做其他生意。但甚麼生意,小紅就不願多說。
雖不是作慈善之用,但花十元八塊就燃點起一群聾啞人士的生命之火,也算值得。

失戀庇護所 回憶思考療傷
02:00

留意到她,因她有可愛臉蛋。眼淚卻把她的妝逐寸溶化掉,只留下兩行深深的淚印。呆坐了一小時多,心情總算平復下來,於是拿出手提電話把玩。
「這個男朋友不過是在酒吧『執回來』罷了。」說時語氣帶半點輕佻,與認真的表情卻不太相襯。Miami認識男朋友雖然只有兩個月,分手總有捨不得的感覺,至少電話中仍留着他的短訊。故事很平凡,男生說自己不是好男孩,着Miami不要自暴自棄……平凡的愛情故事才最觸動心靈。

Miami

●街上開始靜下來,可是麥當勞仍在忙碌狀態。

「過幾天我有新的工作,我是事業心強的女孩,我敢為工作而放棄愛情。」等待友人結伴去消遣,趁機慢慢回想過去……麥當勞是個好地方,要是在公園中「餵蚊」,哪有mood去思考?這裏雖沒和諧的古典音樂,只有陳奕迅的新歌《裙下之臣》,已夠她靜靜回憶吧。

●深夜仍有不少人進進出出,部份是借洗手間經過。

停一停 睡一睡
04:00 金馬倫道分店

24小時開放的麥當勞就是有這個好處,不管是否流浪者,都總可在其中躲上數小時,冬暖夏涼。我就親眼看見有位阿叔坐着都睡到5時多才離去,很累吧?!

●晚上貨車送貨,車尾向門的送貨方法很獨特吧?

早餐第一人
06:00 天星碼頭分店

還以為天星碼頭的麥記是24小時,誰知只是美麗的誤會。第一個來買早餐的是個巴基斯坦人(左上圖),每朝風雨無間在門外等候。

08:00 上水廣場分店

公公婆婆的要求很低,一杯熱奶茶、一份報紙,就可在餐廳中消磨一個早上。遇上記者搭訕,就滔滔不絕,太久沒人跟他們聊天了?

難得寧靜 測驗前最後衝刺
10:00 天星碼頭分店

星期一的早上,總有幾副外國人面孔,在咖啡室悠閒閱報,環顧街上匆忙的人群,總與他們格格不入。可是這張面孔卻非常地道化,只見他晨早就埋首桌上的工作,魚柳包的包裝紙散在一角。
家住長洲的Benjamin,因每天要到沙田上課,於是提早個半小時到麥當勞溫習。本以為10時的麥當勞會擠滿人群,在天星碼頭旁的麥當勞卻意外地寧靜,難怪他也在此溫習。察看他的筆記,竟有中文字,一問之下,才知他是土生土長的混血兒:「其實我的英文不太好,中二以後開始更走下坡,老師不再是外國人,而且執教的新老師連評核試也不合格。」爸爸是香港人,媽媽是比利時人,在家中卻不說半句英語。難怪小記用半鹹半淡的英語也能跟他言談甚歡!

●晨咁早就溫功課,唔知係勤力定臨急抱佛腳?

Benjamin

12:00

中午12點左右,意料之外的人流稀疏,只有其他餐廳派傳單的叔叔想搶麥當勞的生意。

青春都曾在這裏蹉跎……
14:00 北京道分店

午飯時間是最多美女OL、Sales現身麥當勞的時段,各毒男可考慮在上述時間「欣賞」。

麥當勞之所以人氣旺,或多或少是有群「長期支持者」,即買了一個餐,卻待在餐廳全日的客人,就像阿魚和她的同學們。要將一包包的字母通粉按英文字分類,再製成開放日的紀念品,動輒也要花上數小時:「就是貪這裏不怕被趕。」
「平時放學也會選擇在這裏hea。」阿魚說。不少像她這一輩,也有不少青春在麥當勞蹉跎度過。

菲傭聽道 首選男士
16:00 天星碼頭分店

逢星期六、日,皇后像廣場成為菲傭的聚集地,跳舞、野餐作樂。Jenny與幾位朋友卻選擇靜靜的躲在麥當勞,圍着一位中國籍男士,像着了迷一般。男士指天說地,菲傭們托腮細聽。
原來男士是教會認識的朋友,Jenny也不諱言男士在教會中較受歡迎:「我們也是特地約他出來談天,一起看看《聖經》,不了解的就請教他。」麥當勞對於Jenny來說是一個可以思考、可以交流的地方,最緊要還是可以一道解決吃喝的問題。故此一到假期,總可在麥當勞待上數小時。

20:00 北京道分店

日本人原來跟不少港男一樣,愛兜搭隔籬位女生,但這位男士跟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吃過東西後會主動收拾餐盤,放在垃圾箱上。

22:00 金馬倫道分店

又一段人氣下滑時段,餐廳員工也暫且停下來,連桌上有塗鴉也沒抹去……

24小時24間

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恰好亦有24間。7間在港島區、11間在九龍區、6間在新界區。而最新開業,位於金鐘海富中心的麥當勞,更有24小時的上網服務。其實在北京、廣州、上海和台北的分店早已較香港先行,推出24小時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