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殺 - 陶傑

大刺殺 - 陶傑

俄國前特工在倫敦被下毒:他與一名接頭人先約會在市中心辟克特利廣場,對方說擁有俄國女記者被殺的政治內幕,兩人前往附近一家日本餐廳,吃了不知什麼,回家嘔吐大作,性命堪憂。
這件案並不難破,以特工之機警,當會知道約會的餐廳,必須由自己選,而且臨時才決定。辟克特利廣場附近有許多食肆,過一條馬路就是蘇豪,另一端是唐人街,隨便挑一家靜一點的地方,如果食物中毒,下毒者必是來人無疑。吃日本菜,是很笨的選擇,日本魚生擺放過久,不必殺手「加料」,自己也會中細菌毒。跟這位特工會晤的,是一個有名有姓的意大利學者,當是最大的嫌疑犯,把這個人抓起來一盤問就知道了。但倫敦的警方破這種案子效率很低,因為警方與軍情五處各成山頭,特工暗殺案是軍情事務,警方不想插手。一九七八年滑鐵盧橋頭的那一宗也沒有破:死者是保加利亞裔的一名廣播員,被人用雨傘往小腿戳了一下。毒藥是非洲森林提煉的不知名品種,連英國的熱帶病學家也驗不出來。
政治暗殺在西方電影裏可以是很淒美的場面,希治閣是處理這等題材的能手。有一齣舊作叫《海外特派員》,有一場雨中的政治暗殺:下雨天,一個政客從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大廳走出來刺客向他開槍,四周的行人圍攏過來察看他的屍體,鏡頭從上面俯瞰,圓形的雨傘像一幅花卉的圖案。
還有《擒兇記》:一對美國夫婦帶小孩去北非摩洛哥的馬拉卡什旅行,在市集看見一個打扮成阿拉伯人的白人被刺,一家人後來又在餐廳遇上一對夫婦,得知一宗幾天後即將執行的驚天陰謀,在惶恐之間,小孩被綁架了,然後是那首聞名的主題曲。
馬拉卡什成為今日歐洲優皮熱愛的旅行市鎮,愛上市中心那個炊煙四起的夜市。當年《擒兇記》裏的那家接頭的餐廳仍在,彭定康去過,對該地讚不絕口。當然,肥彭推介過的地方,閣下不一定要跟隨,但馬拉卡什是一個迷人的勝景:多瓶罐子的市集,烤羊肉的煙燻、擊鼓和笛子音樂,以及在人海深處傳來的刺客的一響槍聲。
行刺是要一點點戲劇背景的襯托的。香港的刺殺,在中環陸羽茶室的一槍,充滿黑社會Feel,雖然也有突兀的張力,場面的檔次太低,上不了經典的大桌子。希治閣玩政治暗殺,有時確實到了鬼斧神工的美學意境,例如同一齣《擒兇記》,在倫敦的皇家阿爾拔會堂的一場交響樂,在包廂的帷幕後伸出的一管槍,在鑼鼓交擊時的殺人一響,又未免計算太過了。
倫敦的這宗刺殺,少了一點懸疑,有大背景,少了些細節,只值一個B級,說下去未免涼薄了些,但願受害人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