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國際化激烈競爭的趨向,最普遍的即時反應是尋求保護本地行業,抗拒競爭。可是,推行保護主義,結果必然是令香港落後於人,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不利。只有堅決地邁向國際化,認真將香港發展為一個真正的國際法律服務中心,使全球最重要的律師行都需來香港設立辦事處,我們才會有蓬勃的生機。而要裝備自己加入競爭,第一就要加深對世界企業貿易的認識,因為你的客戶首先要你熟悉他們的行業狀況。你要是達不到這個要求,你的法律專業知識與本領怎樣高,他們也不會感到興趣。
這類國際商貿活動的常識,正是現時香港教育最忽略的一環。事實上,應付國際性競爭,需要的不但止金融商貿甚至經濟的常識,所需要的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一般常識,因為經濟商貿活動並非在一個真空狀態裏進行,而是在一個政治社會文化空間之中發生。不認識這個空間,就無以明白這些活動,就無以為進行這些活動的客戶服務。
這個情況絕不限於法律服務。差不多所有服務行業都面對大同小異的問題:銀行界、保險界、金融界都是一樣:了解你的顧客的業務是先決條件。香港的教育政策是否已足夠裝備我們及年輕的一代面對這個國際化的挑戰?我們需要的教育是靈活多樣、培育思想能力及對世界發展的興趣的教育。令人心焦的是,政府只迷醉在權力鬥爭之中,沒有意思或沒有能力改善教育。於是在中國經濟起飛帶來的機會面前,我們的未來竟然是這麼不明朗和難以令人感到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