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改寫全球電訊歷史的革命,近日靜悄悄地在英國倫敦展開。一班大名鼎鼎的美國網絡企業高層聚首一堂。在演說者清單上的名字包括有:Yahoo!的TerrySemel、Skype的NiklasZennstrom、eBay的MegWhitman以及Google、Microsoft、Nokia、SonyEricsson一班管理層,還有一個香港人非常熟識的霍建寧。這幫人或親臨倫敦、或透過視像會議講話,因為這是互聯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互聯網與3G滙流,3全球推出不限量的流動寬頻月費計劃。
透過互聯網Webcast( http://xseries.three.com/webcast),思哲見到霍建寧以港式不流利的英語,徐徐地說出一句或許成為經典的對白:「這便是大家等了又等的互聯網。」三個月前思哲曾寫3G必死,其死因與速度,甚至網絡質素無關,反而是3G網絡能否與互聯網接通滙流,豈料三個月後,和黃已經對如何經營3G心領神會,離開了獨攬3G產品研發的舊Telco心態。他們終於了解到:「3G的殺手應用正是互聯網本身。」
由3提出的X-series流動寬頻,之所以讓思哲及一眾互聯網領導企業信服,首要原因在於它的收費模式。以一個固定月費,取代甚麼都按用量收費的傳統電話收費模式。X-series包含所有互聯網應用如Skype、Yahoo!甚至流量甚巨的Orb和Sling(多媒體串流娛樂)。事實上,受惠於IP網絡成本下降,HSDPA和HSUPA等提升網絡頻寬的技術,電訊商早應大開方便之門,推出類似固網寬頻一個月費任用的計劃收客。
霍建寧終於承認了,容許客戶在3G網絡打Skype免費電話,對於3本身的長途電話服務損害不大,反而能夠吸納更多新客和提升整體服務ARPU。從此以後,我們打免費的Skype電話,毋須再幸苦地躲在電腦旁邊,只要城市內有流動網絡覆蓋地點也可以撥打,確實電訊服務的重要里程碑。半年前,8號仔旗下的網上行曾推出NetvigatorICQ,豈料老父公司卻走得更前,不單止有Skype,更與MSN、Yahoo!這些即使通訊軟件聯盟。不久的將來,當每部3G手機內置了MSN以後,我們還會用SMS嗎?
另一方面,錄影帶的出現,教育了消費者,電視節目不一定在家看。然後互聯網出現,又進一步指出電視節目不一定在家看,也不一定在電視看。想不到一些走得相當前的網上電視系統,Orb和Sling,也被3一併帶到3G手機上。從此互聯網上的多媒體短片、電視節目、電影,甚至思哲電腦內的影片,也可以隨時在3G手機收看。
雖然Yahoo!、Google、MSN、Skype等在互聯網是推出已久的舊服務,但在移植到流動電話世界上,卻是得來不易的突破。3已在產品層面上遙遙領先,下一步要做是引入更多支援X-series的手機。思哲與本地另一些3G網絡商有數面之緣,但無可否認,相比起3,這些營運商的反應和決策明顯地慢了半拍。
思哲認為與互聯網接通後的3G,恍如拆除柏林圍牆的德國般生機盎然,和黃的3G業務也立即展現出一線曙光。
《經濟學人》低估排隊黨
最近一期《經濟學人》報道,PS3開賣至今,售出的遊戲碟數目,出奇地少於售出的PS3主機數目,因而推論部份買家可能只打算將PS3當Blu-ray播碟機而已。基於PS3是割價開售,每賣出一部其實都要蝕錢,原本打算靠賣遊戲碟彌補主機虧蝕的如意算盤打不響,結論是Sony注定失敗。思哲同意《經濟學人》的結論,但背後的理由則不敢苟同。
事實上,除了香港是以綑綁遊戲碟形式銷售PS3主機外,在日本和美國的市場,買家是有自由選擇單買主機,或是主機跟遊戲碟同時購買的。根據日本暢銷電玩雜誌《Fami通》公布資料,PS3自本月11日起開售至今,遊戲碟與主機的銷售比例是0.98:1,換句話說,有2%買家沒有連同主機購買遊戲碟。表面看來,這2%的買家買PS3的原因,極可能是貪PS3價錢平,較便宜的三星Blu-ray播碟機BD-P1000還要平近2000港元,但細心想想,以現時全球Blu-ray制式在全球的普及程度,真的會有如此多發燒友,「熱衷」到願意花上數十個小時不眠不休通宵排隊,為的就只是買部PS3回家播放Blu-ray影碟嗎?
Followthemoney,思哲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錢作怪,排隊黨通宵捱更抵夜輪候買PS3,不外乎為了以高價轉售圖利。要印證這個說法,最簡單方法莫過於登入Ebay或Yahoo!的拍賣網,答案即時有分曉。
不過話說回頭,假設《經濟學人》推論的理由成立,部份買家可能只打算將PS3當廉價Blu-ray播碟機,其實都不是甚麼壞事,因為這樣反而有助Blu-ray爭取市佔率。不要忘記,現時擁有全球七成市場的PS2最初開賣時,售出的遊戲碟數目,同樣是較售出的主機數目少的。不過,當年DVD制式早已普及,PS2搭載DVD推出,自然事半功倍,可惜此一時彼一時,Blu-ray制式目前在全球根本未成氣候,PS3的銷情自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人都將今次Blu-ray和HD-DVD制式的爭霸戰,與20年前VHS和Beta制式之爭相提並論,可惜時空不同了,當年的歷史不一定會重演,結局更加隨時出乎意料。明日續談。
案內人隨筆網誌: http://wanszezit.wordpress.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