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專欄:國內銀行業抓大放小

曾淵滄專欄:國內銀行業抓大放小

中國加入世貿之後,金融業有5年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將在下個月結束,之後,中國就會開放金融業。
如何應付全球湧至的外資銀行、保險公司的競爭?
數年前,中央政府早已有定策,那就是「抓大放小」政策。所謂「抓大放小」,「抓大」就是好好地抓好大型國企的管理水平,協助大型國企應付競爭,「放小」就是將小型國企私營化,賣掉,賣給民企可以,賣給外資也無妨。
這就是廣東發展銀行的整個控制性股權賣給由花旗銀行組成的財團的背景原因。相信今後這類收購還會陸續發生。全中國地方性的銀行多得不得了,相信會吸引大量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搶購小型國有銀行。
「抓大放小」的政策是正確的。當外資大量湧入,國家沒有可能全面照顧所有的中小型銀行,沒有可能在短短的5年過渡期完成數以百計大大小小的銀行的改造。因此,集中力量保護4大銀行,餘者全部準備出售,如果不出售,外資大銀行進入中國之後,這些經營不善的中小銀行必然首當其衝,出現經營困難,最後倒閉收場。中小銀行倒閉,帶來失業、帶來存款市民與企業的損失,並觸動整個金融市場的動盪。問題很大,現在把中小銀行賣了,賣到好價,出售銀行的地方政府收入增加,賣給外資銀行,外滙儲備更進一步上升。之後,外資銀行會引入大量外國的金融專才進入中國,從此,中國的金融人才就可以透過外來人才的進入而培養出來。中國的大學根本沒有足夠有實戰經驗的教授可以培養出大量的金融人才。

政策傾斜養肥國壽

由外資銀行來培養中國的金融人才是一舉數得的安排,對外資銀行而言,他們也的確很樂意透過收購來搶佔中國市場,這總好過一家一家分行慢慢的開,用多少年時間才能開1000家分行?
外資銀行收購中國內地中小銀行後,會自己注資還是會透過將該銀行上市來集資?為了擴大業務,集資是不可避免的,外資銀行絕對不會滿足於所收購的銀行於收購時的規模,而上市集資應該是最佳最快速的方法。相信,經過花旗帶頭的財團整理整理之後,兩年後廣東發展銀行就可以在香港上市了。佔有廣東發展銀行20%股權的國壽(2628)又分到一塊大肥肉。花旗銀行懂得找國壽合股組財團是很聰明的,他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中央政策會向國壽傾斜,特地優惠國壽的現象,中央養肥國壽的目的就是提高國壽的競爭力以應付外來的競爭。
曾淵滄
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