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力日盛,如何同「阿差」交往,成為熱門話題。
印度人是全世界最精明的商人,比猶太人狡獪,又比中國人貪婪。跟印度人談生意,講價是一門比象牙雕塑更為精緻的藝術,因為他由第一句話開始已經是謊言。
猶太人和中國人至少都會說明,手上這件貨品,他們想賣。但印度人不是這樣。明明急想脫手,他的嘴巴死口堅持,這件貨他不想賣。
印度人喜歡吊買家的胃口:這件貨,我不想賣,引誘對方出高價。一百元、二百、三百,等價錢一步步提上去,他一味搖頭不語,等對方開到了五百元的上限,印度人才打破沉默,說:我們不需要錢。
印度人喜歡微笑着欣賞對方失望的表情,在買家決定離場之前的一個痛苦的臨界點,印度人很會鑑貌辨色,他會抓住生死線上這一點,表示一點點憐憫的讓步:好吧,我本來根本不想賣的,但是看見你的誠意,如果要賣的話,我會賣給你。
當買家喜出望外,以為五百元可以成交時,印度人會告訴他:「老實說,昨天有人對我出了價,他們的價錢比你高,他出一千,我不賣。不過,我不是一個貪心的人,而且我喜歡你的真誠,我不指望你出的價錢比他高,但希望閣下的價錢可以跟他持平。」
印度人擅用人情味的一層迷花,把買家引進自己的那隻漆黑的大布袋。印度人很享受講價的樂趣,最後,他這件東西不會收你一千元,但會收你九百五十,他有本事令買家覺得省了五十元,是他的天大恩賜。
其實他手上這件爛貨,只值五十。印度和中東一樣,六千年以來,買賣都在一種叫巴剎的舊市場舉行,此處人聲雜沓,小販的叫賣,夾纏着驢子馱貨時的銅鈴聲,還有弄蛇人的笛子音樂,在混亂之中,買家如果是外國人,難免心緒不寧,很想做成了買賣快快回酒店沖一個熱水涼。但是記住,在這個骨節眼上,偏偏要極大的耐性,一竹竿玩到底,比他更沒了沒完地嚕囌,他會從心底裏尊重你。
不要忘記,國際貿易的交通史,有一半是印度人發明的。一四九八年,葡萄牙佔領了印度西岸的果瓦,殖民地歷史,嚴格而言從這一頁開始,印度人很早就從五洲四洋學會了使壞的精華,特別是從英國人,英國人歧視印度人,不是嫌他們髒,而是不忿印度人比自己奸詐。
印度人的英語很老派,他們從英語中學會了模稜兩可。印度人跟英國人有許多共同品味:板球、茶藝,牛津劍橋的精英教育、等級制度、法律,印度人喜歡恭維,如果你把甘地置於邱吉爾之上,又指戴卓爾夫人其實是「英國的甘地夫人」,或肯定尼赫魯是亞洲智商最高的領袖,周恩來只配給他挽鞋,他會樂不可支。告訴一個印度人:世上有了印度,為什麼還有英國?真是既生瑜,何生亮,他會大笑,把他的十四歲如西施般的女兒許配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