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號的《明報月刊》有喬志高(高克毅)長文,〈抗戰期間在美國的歲月:我的八年宣傳「戰」〉。編者在按語說此文追述作者年青時的第一份差事:在美國參與抗日的宣傳工作。作者還會繼續寫,下一篇將以「珍珠港」事變後為重點。編者在按語還說喬志高今年高齡九十五,生於美國密西根州,成長於南京、北京和上海。
George是我朋輩中年紀較大的一位。他這年紀,大可把美國的seniorcitizens和香港的「生果金長者」看作小朋友。讀罷George這篇近作,好生佩服。拿他收在自選集《恍如昨日》的文章相比,歲月顯然沒有拖慢他的腳步,也沒有影響他的記憶力。七十年前發生的事,記憶猶新,真是「恍如昨日」。
抗戰爆發那年(1937),上海英文日報TheChinaPress總經理楊光泩到紐約籌辦一個駐美宣傳機構,約好了George在五星級的華道夫酒店見面。George早到了一步,在燈火輝煌的大廳等候,「忽然瞥見一丈多遠花團錦簇的地毯上出現了一隻大蟑螂,在我眼前從左到右大模大樣地徐徐爬行。」
七十年後不但記得地毯上的蟑螂,還記得這小爬蟲從左到右走路。蟑螂與全民抗日無關,只是個小插曲。George記得「七七」事變前,他常自告奮勇到鄰近各地演說或參加辯論會。有一次的辯論對手是一位平日開口上帝閉口耶穌的日裔基督徒。這位Nisei(二世)為日本侵華找藉口,說到理窮時,「竟把中國人『不文明』作為侵略的理由──舉出抽鴉片、纏腳之類的例證。」
國難當頭,自己卻「置身事外」,感覺會像「逃兵」,難怪George的文章這麼開頭:「美國人家從前常會有這麼一幕:孫兒孫女爬上祖父膝頭天真地問:『大戰的時候你是做什麼的?』」喬志高沒有在中國的領土浴血沙場。他跟日本人打的仗,是在美國這個secondwarfront打的。因此他並不是「逃兵」。喬志高這類英文了得的美籍華人「義勇軍」,借用肯尼迪總統稱讚邱吉爾的話,mobilizedtheEnglishlanguageandsentittobattle。他們對中國抗日的報導,打動了美國人的正義感。相信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也是受了這類「義勇軍」言辭感召才加入中國戰場的。那年頭的海外華僑,回首望故國,聽到「一滴汽油一滴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呼號,如果認為自己不是「文攻」的料子,就回唐山「武衛」祖國。不過這是那年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