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免費午餐」這句話,雖然早見於30年代,不過真正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句,要多得佛利民的一本散文集。
這本75年出版的散文集,輯錄了他為《新聞周刊》撰寫的評論文章,書名引用了其中一篇文章的題目,那正是《There'sNoSuchThingasaFreeLunch》。當時美國正被高通脹煎熬,但經濟增長卻停滯不前,這種前所未見的經濟現象,令宏觀經濟學出現範式轉移,也對之前二十多年來大行其道的凱思斯學派的大政府開支抗衰退的主張被重新評價,佛利民正是帶領這次經濟學演進的思想領袖。散文集出版後翌年,剛巧佛利民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洛陽紙貴」之餘,也將天下無免費午餐這句話變成嘲諷大政府的常用話。
發揚自由經濟學說
事實上,佛利民也曾經主張過凱思斯學派的政策。1942年,佛利民任職於聯邦政府的稅務部門,提出了以預繳稅來增加政府收入。在佛利民的自傳中,他也感歎自己曾經如此相信凱思斯主義(“howthoroughlyKeynesianIwasthen”)。
除了是一名出色的經濟學家,佛利民在統計學上也有深厚的造詣。40年代前,佛利民主要的研究均是從數據分析着手,而他當時的導師Kuznets(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正是計量經濟學鼻祖之一。
不過,佛利民學術生涯的真正轉捩點,是他在1946年加入芝加哥大學,聯繫上一群自由市場主義經濟學者;翌年,佛利民出席飄零山學會的第一次會議,也認識了《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海耶克(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更進一步改變了他對經濟學和市場運作的看法。
50年代之後,佛利民不但突破計量經濟學和凱思斯學派,也開始了他走上自由市場經濟學大師之路,與此同時芝加哥學派日益壯大,其後更自成一家之言。
記者 李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