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樓轉角新商廈的地舖租了給一家名牌時裝公司,兩層樓那麼高的櫥窗,氣勢逼人,每天多次走過,眼睛都無法不為它的陳列吸引。這隻牌子素來不是我喜歡的一隻,但「逼近眉睫」,卻越來越使我感到迷惑:為何採取了那麼多傳統的女性化的裝飾細節,產生的效果卻完全不是女性的溫柔浪漫,反而是尖銳和冷漠,拒人於千里之外?價錢不是問題,名貴的名牌多的是;誇張也不是問題,名設計家如藝術家,每以誇張達到點出某個主題;那麼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炫耀而冷漠的效果呢?例如JohnGalliano、SteveMcQueen這兩隻名牌,就貴得不得了,又誇張得不得了,又是愛用女性化的主題與裝飾,裁剪、材料、手工都挑最頂尖的,但效果就完全不同,他們的誇張永遠帶着含蓄,豪華裏帶着幽默,細緻往往在隱蔽之處,風流不為人知。閒了欣賞他們的製品,像看他日博物館的藏品。
口味當然是主觀的,我的口味非常廣闊,時裝於我如其他工藝品,雖然對某些人是日常所需,對我則絕大部分是研究及欣賞的對象。時裝是一門學問,我的口味去不到學問的境地。有時我也要光顧名店,但用的口味遠比欣賞的口味狹窄,因為應用的東西一定要適合自己。適合我的時裝實在太少了,而且越來越少,因為潮流不是向着青春就是向着財富,當你與兩者皆越行越遠,時髦就對你越來越少關係。上代的婦女較有主見和自信,她們到了某個地步就堅拒改變打扮,不管世上如何變遷,仍然穿着她們熟悉的年代的款式。我覺得,我應該向時裝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