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廣東人來說,「惡搞」一詞是「難以應付」的意思。可是時下年輕人早就將此詞語作舊詞新解,將「顛覆他人的創作來搞笑」說成「惡搞」,並借互聯網之便利將此惡搞文化發揚光大。藝術品、政客、動漫畫、甚至身邊的普通人……皆可成惡搞目標。或許,惡搞就是創作的泉源。
記者:梁俊鵬
惡搞範例 4大條件
來自日文Kuso 一生人總搞過
惡搞被視為流行創作之一種,這種次文化近似於無厘頭文化,「惡搞」就只是一個新的代號罷了。中大日本研究學系副教授吳偉明指:「惡搞一字來自日文Kuso,原意解作糞便,後來就被用來指別人將名作扭曲,作出搞笑效果。」小惡作一生人總會搞過(包括搞人與被搞),與邋遢糞便又確有不謀而合處!以他的觀察,Kuso一字起初常見於一些暴力漫畫,如《北斗之拳》中的角色便常將Kuso掛在嘴邊,以表達其憤怒,因此該與英文的「sh×t」類似。至於何以用上這個詞語,則沒定論。
蒙羅麗莎 被搞始祖?
達文西名畫《蒙羅麗莎》,用色、線條無一不是現代主義的藝術特徵,人們好以「懂欣賞」品味人自居。20世紀初達達主義者便看中這點,對這種所謂的藝術標準作出「反藝術」批判,希望以庸俗手段(例如直接複製當時的名作加工)展示藝術不但屬於上流社會,甚具後現代意味。而蒙羅麗莎則慘成「被搞王」!
網友逢人搞
呢期小胖最紅
其實,惡搞一點也不陌生:學生時代在教科書替偉人畫二撇雞、寶麗萊相片加工……多得互聯網令出色作品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大熱起來!惡搞的對象無一標準,政客、名人甚至普通人,只要有「可搞之處」都無一倖免。呢期華人網絡上就無人不識來自上海的男生「小胖」,起初別人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他的照片上載後,肥頭耷耳遂成惡搞分子獵物,竟出現一張照片卻有百多個惡搞版本!難得是小胖熱衷於被搞,除接受大陸媒體訪問外,自己亦不時貼上近照,像模特兒般擺出多個表情,方便俾網友搞!
肥「填」喜事
名人系列
日本動畫 惡搞創新
惡搞本來是同人誌的重要元素,讀者利用已有的漫畫角色,或改動劇情、造型。而惡搞為近年日本ACG界闖出新血路。吳偉明說:「《Keroro軍曹》就是一個好例子,作者刻意令Keroro愛上同屬Sunrise動畫公司的高達,既可避免版權問題,又可達到惡搞的目的。」
教父王晶 喪搞電影
電影中,惡搞早成港產片的惹笑橋段。跨媒體創作人何故視王晶為惡搞教父:「由《精裝追女仔》始,至周潤發在電影中再玩其前作《英雄本色》。周星馳的惡搞還在Mark哥之後。」還有劉華在《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扮碧咸被逐離場,張家輝要扮貞子等。遠眺美國,《搞乜鬼奪命雜作》更明刀明槍地惡搞其他電影呢!
說到尾,認真地看待惡搞這一回事,在他人眼中看來,會否已是另一種的惡搞?
搞到犯法?
近日台灣一倒扁大學生Vinta在他的Blog中寫了一篇叫《歡樂倒扁指南》的惡搞文章,內容提及一百種另類倒扁方法,如玩倒扁遊戲、癱瘓阿扁的手提電話,或將阿扁化成色情漫畫主角等。豈料玩出火!台灣國安局以其言論危害阿扁安危,考慮刑事起訴Vinta。若Vinta真的被檢控,會是網上文字獄的先例嗎?
至於國內的監控則更嚴。月前《中國青年報》報道指《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被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草案欲禁止任何人向未成年人士傳播惡搞資訊:包括有少許暴力、色情成份的動漫畫,當局認為的炒作新聞,甚至被評輕浮低俗的網頁都應禁止。此舉分明向「惡搞」揮動利劍,對言論自由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