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秋冬旱季,中華大地又面臨旱災之苦!廣西、湖南、江西、安徽、山東、河北等省,近月旱災情況不斷加劇,被譽為長江兩大「明珠」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底盡露。官方將此歸咎於天雨減少,固然是部份事實,但這更多是人禍,與過去十年全國掀起的「圈河運動」息息相關,也是長江三峽工程可怕的後遺症之一。張華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八百里洞庭湖,原是中國第一大湖,其碧波萬頃的磅礡氣勢,更令無數騷人墨客為之傾心。由於中共的愚昧無知,五、六十年代在洞庭進行圍湖造田,令洞庭湖水面面積減半至一千六百平方公里。當中共決策層認識到圍湖造田的禍害時,雖然着手退耕還湖,洞庭的苦難應可告一段落,不幸遇上三峽工程上馬,這正是洞庭湖亁旱、萎縮的罪魁禍首。
亁旱觸目驚心
踏入九月,洞庭湖水位劇降,與長江交接的城陵磯,在十月十六日創下歷史最低水位。官方新華社報道,「還是十月,一幕多年罕見的枯水景象就在洞庭湖顯現:洞庭湖水位持續下降、湖區大面積亁涸,湖心全見底了,一望無際啊」,「許多地方如同一片亁裂的荒漠和戈壁,只留下湖底深深淺淺的車輪痕迹」、「亁旱觸目驚心」。
同樣令人「觸目驚心」的還有全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人民日報》十月三十一日報道,「鄱陽湖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往日寬闊的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呈現枯水一線自然景觀」。波瀾壯闊的湖面,現在變成溝渠,湖底徹底裸露龜裂。
總之,無論是洞庭還是鄱陽,汛期沒結束,水位卻跌至歷史新低,這是幾十年來未見之異象!孰令至之?
上游來水銳減
有人說,這是長江流域及附近地區雨量減少,流入兩湖的水量減少所致。但是,降雨量比今年還要少的大旱之年,俯拾皆是,為甚麼兩湖都能撐着,一直沒出現「一片亁裂的荒漠和戈壁」呢?顯然,降雨量不足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長江水位近日不斷下降,令洞庭、鄱陽兩湖,由以往流入江水,變成「抽走」大量湖水。
事實上,長江水位從八月底開始穩步下降,到了九月份,下降速度更加驚人,洞庭湖長江口的水位更是三天降一米。為甚麼長江水位降得如此急?
道理很簡單,上游來水銳減。從九月二十日開始,長江三峽進入第二期蓄水計劃,把水位定在一百五十六米的目標。在三峽水庫儲水期間,水閘緊閉,歷史性的第一次完全沒有江水流向下游。於是,三峽水庫的水位緩緩上升,但三峽以下的長江水位不斷急降,要向兩岸的湖泊「抽水」補充。在此情況下,洞庭、鄱陽兩湖焉有不亁涸之理!
三峽工程後遺
這是三峽工程的後遺症之一,情況會持續多久,又或三峽庫區及兩湖附近雨量減少,是否與三峽工程有關,目前仍是一個謎。這樣一個超級世紀工程,動工前居然沒有進行足夠的科學論證,沒有公布任何後遺症及其應變措施,真是不可思議!當初,為了照顧李鵬等個別領導人急於建功立業、為自己豎碑立傳的需要,匆匆上馬三峽工程,甚至對那些反對三峽工程的人打擊報復。到了今天,在三峽蓄水後,很多意料之外的問題(理論上應該在論證過程中已預料到)陸續浮現,包括庫區山體崩塌加劇、三峽附近的湖北隨州發生四點七級地震等,令下游地區的旱澇加劇等不良影響,也開始出現了。
更可怕的是,三峽工程後,全國興起「圈河運動」,所有江河都在大興土木,攔河築壩修水庫,發電之餘,更開發庫區森林,興建大批別墅,向大自然巧取豪奪。正因為這些無度、短視的水利工程,江湖水泊全部遭殃,已失卻蓄水、防洪、抗旱的功能,讓老百姓承受旱澇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