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揭工貿署亂派7000萬公帑<br>資助中小企 政府自設千局任人呃

審計署揭工貿署亂派7000萬公帑
資助中小企 政府自設千局任人呃

【本報訊】審計署揭發由前特首董建華設立、旨在扶助中小型企業的資助計劃,變相成為問題空殼公司的自動提款機。該計劃下四項基金審批條件寬鬆,逾600家中小企在申請基金前不足一個月才開業,當中逾200家更於一年內結業,成功提走7,000萬元公帑。據悉,廉署有可能介入調查,以了解工貿署是否有人故意「鬆手」批出問題申請。 記者:呂焯均

審計署昨日向立法會提交最新一期衡工量值報告,查出11個政府部門及半官方機構嚴重浪費公帑,涉款逾9億元。審計署發現,工貿署審批政府斥資19億元成立的中小企資助計劃時,態度過於寬鬆,其中資助額最高達8萬元的市場推廣基金,有138家公司提交申請時,開業不足一個月,審計署今年4月查閱商業登記,再發現41家已結業,其中22家的壽命更不足一年。

或無實質業務運作

另一項培訓基金,每家中小企的東主培訓最多可獲1萬元資助,員工培訓則獲2萬元。但其中491家申請培訓基金時,開業不足一個月,到今年4月審計署查核商業登記,逾半數共275家已結業,當中188家更於開業一年內結業。審計署指出,申請上述兩項基金合共600家中小企,可能沒有實質業務運作,但工貿署根本沒有核實大部份申請企業的業務活動。
審計署深入調查有問題的個案後發現,有一東主擁有3家中小企,使用同一營業地址經營進出口貿易,名稱也十分相似。東主以3家企業名義申請12項資助,工貿署照批合共22.1萬元市場推廣基金,其中兩家企業開業不足一年結業。另一宗個案,8家中小企主要由同一批股東擁有,申請26項市場推廣基金資助,其中23項獲批,涉款58萬元,工貿署沒有要求申請人提供業務及僱傭證明,故根本不知是否有實質業務運作。
另外,培訓基金批出的資助中,219人曾以3家或以上的中小企名義申請,合共693家中小企,取得培訓基金款額合共550萬元。本來每家中小企每名僱員最多資助2萬元,但有3名受訓人士透過不同中小企名義申請,因此各得逾7萬元,另有13人則各得5至6萬元。審計署指出,上述可疑個案相信包括一些空殼公司,估計來自成立不足六個月的新公司,佔所有申請的8%。

廉署或會介入調查

另一項貸款保證基金,是政府出面替中小企任擔保向銀行貸款。結果其中568宗出現壞賬,令政府遭銀行索償,涉及4,500萬元。審計署審查了100宗壞賬個案,注意到在17宗個案中,有些主要東主擁有超過一家同一行業的公司,並取得數項政府信貸保證。
消息人士稱,廉署得悉審計署的報告後,或會介入調查,了解該署是否有人故意鬆手審批。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涂謹申強調,「件事唔係一單半單,好似集體呃政府咁」,執法部門應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