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涼風颯颯,背靠太平山,遠眺東博寮海峽,座落於薄扶林山頭的伯大尼修院盡享法國南部風情。該座具有130年歷史,經過三年的修復後,現已變身為香港演藝學院古迹校園。伯大尼小教堂內的彩繪玻璃、12門徒的聖像及各種陳設,都帶着一個個19世紀法國傳教士對信仰、感召和奉獻的動人故事。
伯大尼修院建於1875年,為遠東區傳教士第一所療養院,入口的正門上方,刻有一句「主啊!你所愛的病了!」的拉丁文。
政府委託的修復工程建築師廖宜康表示,19世紀法國傳教士東來傳教前,都會在家鄉舉行死亡儀式告別親友,然後就不再回國。修院內除有供傳教士靜思祈禱的小教堂外,地下更設有酒窖。
8個門徒聖像未尋回
小教堂以拱形頂部及法國歌德式飛扶壁設計,由於修院在1974年遷出時所有帶宗教的物品已全部搬走,因此在修復上遇到極大困難。小教堂中的19幅彩繪玻璃,歷經三年才從各處尋回9幅,其餘10幅只能複製。12門徒聖像至今只能找到4個,還有8個仍然下落不明。
修復後的伯大尼將會成為演藝學院轄下電影電視學院校舍,鄰近的牛奶公司牛棚改建成的惠康劇院將作教學之用,此外還有一間展覽廳、小教堂及博物館。演藝學院將於伯大尼舉辦兼讀課程,博物館也將於年底前開放予公眾。容納150人的小教堂可租作舉行婚禮,詳情可致電25848633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