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春風 無我茶會

秋月春風 無我茶會

儘管你對茶道一無所知,但對「無我」二字相信不陌生,就如武俠小說常講「無我」之境,又是佛門中捨下一生我執的妙覺菩提。而偏偏茶是一種百般滋味上心頭的東西,「無我茶道」的局中人,從3歲到80歲,皆飲出箇中滋味。
記者:馮敏兒
攝影:黃子偉

●學生Alice(左):「『無我』即是要與別人分享,我倒是常常只顧自己!這個活動都幾有意思!」

●茶師石桂嬋女士敲響銅鐘之後,「無我茶會」便正式開始。

免費的無我道

周六和煦的下午,天做屋瓦地為蓆,就在香港公園的一片草地上「無我」起來。茶具文物館每月一次的「無我茶會」不但免費,玩法亦很簡單,相識不相識的茶友結集一起,用心地泡茶、奉茶和品嚐別人奉的4杯新茶。開始前,大家圍成一個圈子,擺好自己的茶具後,可以互相觀摩,到鐘聲一響,大家自動歸位,坐定泡茶。這時悠揚樂聲奏起,大家起立奉茶,然後回到座位。有人前來奉茶,應行禮接受。等應有的杯子到齊後,則自行品嚐。喝完後,沖泡第二道茶,重複步驟,直至大家都飲完第三泡茶時,鐘聲再響,「無我茶會」便告完結,大家收杯道別,或者開始攀談,也可齊齊去食甜品。

●茶師陳家文為參加者示範講解。

●無我茶師們都在樂茶軒這裏工作。

隨緣抽籤 宿敵都要敬茶

「你有你泡茶,我有我泡茶,但大家還是要顧全大局。」這個就是香港第一代「無我茶道」導師石桂嬋女士的看法。「因為要抽籤,所以好友未必會在你的身旁,命運安排,就是『敵人』坐你身旁都要接受。那不是你單單用眼睛、用舌頭嚐到的滋味,尤其說不定那杯茶非常難飲!」可惜的是香港目前只有茶具文物館主辦這類活動,館長郭恩生女士說,一般茶莊、茶室都空間有限,除非客人私下與茶師商量安排。

最緊要自己覺得好飲

「泡茶是一個快不起來的活動!太快和慢慢泡出的味道無得比。」樂茶軒茶師陳家文在指導會上說:「再貴價的茶亦不代表好飲,純視乎一己感受。而用心泡出來的茶一定好飲,那日如果心情欠佳泡出來都會特別苦。『茶』字上草下木中有一人,要有人為媒才成其茶,茶說到底都不過是表現方式,正正就是『無我』。」

中樂伴奏好雅致

茶會每次都會邀請不同中樂演奏家伴奏,這次請來才17歲的李燕華,第一次為「無我茶會」以古箏伴奏,她說自己選的曲目都是通過對「無我」的想像而來,想像大自然環抱的曠野,開始時她以福建民謠《採茶撲蝶》拉開冥思,其後她還奏了《漁舟唱晚》、《春江花月夜》……音樂完了又會靜一下子,到大家安靜下來又是一曲,令大家更易融入整個狀態。

●讀演藝的李燕華10歲開始學古箏。

「茶客」由3歲到80歲
學生妹:場面特別

可別以為這活動只有上了年紀的人參與。佛教何南金中學學生Candy亦好此道:「好得意,自細到大我都未見過咁嘅場面,尤其奉茶給人時好有新鮮感。」

●同一杯茶,活了81年,老人家可會嚐出後生仔領會不來的滋味呢?

81歲母親也歎茶

Ada學過品茶,這次她帶了朋友送的凍頂烏龍茶。為了茶會更買了一套$128的茶具,「我對飲茶的興趣不大,自己其實更喜歡茶具。我見月來天氣清爽而報名,不過我覺得茶會慢少少就更好,有點手忙腳亂,不過同小朋友齊齊玩,大家都『斷估無辛苦』,又唔錯!」

●Ada(右)第一次參加便帶着81歲的母親到來,婆婆愜意地在旁歎茶。

老師帶茶藝小組而來

佛教何南金中學的樊月珍老師,帶領校內「茶藝小組」每月都在班房搞茶會。這兩個月更帶了兩批學生來參加「無我茶會」:「上次有雨改在室內進行,沒有那麼多外人干擾;今次在戶外樂聲散而不聚,草地高低不平,過程也有點匆忙。但有兩個學生參加完後都定性了!」

源出文人300人國際大會

「無我茶會」蛻變自古時的「文人雅集」。古代交通不便,身處各地的文人為了見面,相約在一時一地趕赴這雅興,而且每次聚會都多選清幽古剎,名山大川,還搬出了各自的琴棋書畫,較量一番,一玩就幾日幾夜,就如大型的文化活動。
現今的「無我茶會」,是蔡榮章先生於1989年在台北創立的當代茶文化思潮,台灣、大陸、韓國、日本、星馬、美國和法國都有。「國際無我茶會」每兩年一次,分別在不同地方舉行,去年在武夷山,與會者竟有不同國籍300多人,明年在韓國舉行。香港因地方不足故無法流行起來!

●「國際無我茶會」去年11月在武夷山舉行,溪中放盤真寫意。

無我7大精神

1.「無尊卑之心」因為位置由抽籤決定,所以不分尊卑、敵友。
2.「無報償之心」奉茶至左邊,飲茶自右邊,所以茶難飲,都冇得報仇!
3.「無好惡之心」以超然之心情欣賞每人帶來的茶,因為連未泡過茶的,亦可以參加,所以幾苦的茶都有機會嚐到,倒看泡茶的有冇心肝了。
4.「無流派之分」茶道之間其實爭拗甚多,但在這兒都要放下一家之法。
5.「求精進之心」用心泡好自己的茶,既然來到,點都要做好佢!
6.「遵守公共約定」無人指揮亦沒司儀,想好玩當然要自律。
7.「培養團體默契」大家要互相協調禮讓,才可以共享美好時光。

現場直擊道亦有道

雖然茶具文物館也可以供應茶具,但最好還是帶自己的一套,因為用慣了就留有自己生命的痕迹。參加者須自備:茶葉、一個泡壺或茶盅、四隻杯、兩個大細茶盤、一隻公道杯、一個小型保溫瓶、毛巾和一個用來倒水的茶船或沸水盅。因為要坐草地,所以要帶膠布、竹蓆等。

1.茶會開始前齊齊取熱水。泡茶時水溫很重要。

2.把沖好的茶倒進公道杯。再從公道杯分倒入4隻杯內。

3.把新茶奉到自己左邊3位朋友跟前。受茶的理應點頭回禮謝,也可沉默不語。

4.派茶要有次序,先是左邊的1、2、3,然後才到自己。連自己4個人,一共可嚐16種不同的滋味。

你都想參加?

一般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六下午2時半至3時半在香港公園的茶具文物館北面草地舉行,如天氣惡劣,則改於室內,費用全免。不過日期時有改動,詳情可參閱「香港藝術館通訊」。

網頁:hk.art.museum下載表格,名額30人
非牟利團體及學校申請可致電:2869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