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記憶,就沒有進步。香港人告別天星碼頭,難捨難分,無限依依,因為這是我們五十年歷劫滄桑的集體回憶,因為這是真真實實的香港的一部分,消減了這個碼頭,換一個新的「天星」碼頭,是以一件道具交換一件真跡,是以魚目混珠,香港人不會收貨,外來的旅遊人也不會感興趣──我們到外地旅行的時候,不也是刻意尋求真跡嗎?難道到香港來的遊客就是羊牯?
但是,香港人需要保存的記憶不止於此;我們要重尋失掉天星碼頭的經過,為何沒有足夠的市民及時採取行動,牢牢記着原因為始末,我們已失去太多了,但還有更多可能失去,例如政府山,例如中區警署和監倉,實在不能再安於等到動手拆卸的時候才去依依惜別。曾蔭權說,看哪,這些環保團體,老是與發展對立,最好什麼土地都不要建築,全部變成草地、公園;他說,沒有發展,何來資源去建設文化事業、做環保工作?這種心態,其實不但自相矛盾,而且老套落後。他等於說,為了支持環保和文化,我們只有賣掉我們最寶貴的土地和文化資產。這種想法,反映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的早期發展政策,新市鎮一個個落成,但新界的風貌與自然生態及社會也處處遭到徹底破壞。如果曾蔭權真的相信兩者不是對立,他就應該着實考慮如何在發展之際同時考慮環境和文化歷史保育的最佳計劃。
保留天星碼頭,真的不利經濟、不能改善交通麼?還是拆掉、夷平、廣建摩地大廈巨型商場、海濱高速公路更賺錢、更省政府的力氣?市民要記住:眾志成城,我們是強者不是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