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翰默Charles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
共和黨人上周承受了多麼嚴重的「重擊」?輸掉國會參眾兩院之一,是重大打擊,但還不構成歷史性的重大意義。兩院都丟掉,則等同國會系統中的不信任投票。
民主黨人上周二掌控了眾議院與參議院。作者撰寫本文時,他們在眾院贏得二十九席(另有少數席次呈拉鋸戰),略低於一九三○年代以來,連任總統六年之癢期中選舉結果的平均數。他們也以一席之差的最小差距拿下參議院。
非結構性變動
由於參眾兩院都被民主黨奪取,這場選舉已被視為對「伊拉克」議題的不信任表示。指的不僅是戰爭本身,因為大家認知的「維持現有路線」政策,意味着無止盡的干預,而勝利遙遙無期。
總統已體認到這項訊息,於是那位被點名的國防部長拉姆斯斐爾德匆匆下台。
儘管如此,拿下參眾兩院之一,或兩者皆取的差異,亦即執政黨上台六年後輸掉選舉的正常狀況,與一場足以撼動總統職位的大地震間的差異,在這場選舉中實在微不足道。只要蒙大拿州多拿一千四百二十四票,就足以讓共和黨保住參院。
兩黨都向右傾
如此細微的票數差距應不致再讓人感到驚訝。因為這十年來,這個國家在政治上已呈現平均對立狀態。
共和黨過去掌控兩院,亦僅以些微差距掌握多數席次。二○○○年總統大選,最後是以小到荒謬的票數差距決定結果,參院最後也呈現五十席對五十席的僵局。此後就不再有大幅度的劇烈變化,直至現在。
今年的民主黨巨浪,絲毫不像某些人大力宣傳的那種結構性大變動。這不是政壇的重新排列。美國選舉是在狹小得多的意識形態基礎上爭鬥。
民主黨並未使這場選舉成為反保守主義的大震盪。共和黨的損失,包括東北部與中西部溫和派共和黨人的慘敗;民主黨贏得的,則包括增加了許多保守派民主黨人,由眾議員伊曼紐(RahmEmanuel)以克林頓式經典三角剖分法吸收。因此北卡羅萊納州反墮胎、贊成槍枝合法化、反增稅的舒勒(HeathShuler)竟成了民主黨籍國會議員。
結果,其實是兩黨都向右傾。共和黨已將過去的中間溫和主義擺脫殆盡;民主黨則擴張陣營,納入一群保守派議員。
要使這場選舉中的意識形態重要性更加混亂模糊,想想最大的贏家:李伯曼(JoeLieberman)。數月前,他還被所屬的民主黨蔑視並棄之不顧,現在他獲勝回到參議院,成為民主黨第五十一席,以及權力平衡的維持者。三個月內,從被犧牲的受害者成為擁王功臣,挺不錯。
選民厭惡貪腐
李伯曼贏得席次所本的政綱,並未在尋求伊戰勝利的議題上有所調整或迴避。儘管對手中有位共和黨人吸走一成支持戰爭的選票,李伯曼仍然獲勝。這些都發生在康乃狄克州,一個民主黨大票倉。
對於應如何處理戰爭問題,公眾意見一如其意識形態取向般分歧。上周二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其實是選民因厭惡貪腐,且對當前伊拉克政策深感不滿,所以把劣質候選人狠狠甩掉。深入解讀這次選舉,是共和黨沮喪的症狀,亦是民主黨一廂情願打如意算盤的徵兆。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