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吳靄儀

虞美人 - 吳靄儀

十一月十一日是紀念兩次世界大戰中陣亡軍人的日子,從十一月一日到這天,傳統上佩戴紙製的紅色罌粟花,作為陣亡軍人的象徵。過去港英時代一日有售花籌款日,所得捐款用作濟助退伍軍人及陣亡軍人的遺屬。回歸後,這個傳統很快式微,佩在襟上的罌粟花,如今已幾乎無人認識是何物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原稱ArmisticeDay,第二次世界大戰停戰之後,兩次停戰紀念合一稱為RemembranceDay:和平紀念日。以罌粟花紀念陣亡軍人,是由於一首JohnMcCrae所寫的詩,叫做《InFlandersFields》,起首句為:"InFlandersfieldsthepoppiesblow"──佛蘭德爾戰場,昔日軍人血灑黃沙的田野,如今開遍朵朵腥紅的罌粟花在風中搖曳,就如一滴滴的鮮血。1920-1921年,英、美、法、加軍團先後採用罌粟為陣亡軍人象徵,法國人MadameGuerin始創由她負責的美、法兒童團製成紙製罌粟花售賣籌款,作為重建戰火蹂躪的地區的基金,第一年舉辦的售花日,就籌得十萬多鎊。於是和平紀念日又稱為"PoppyDay"。後來,一位英國軍官建議聘請退伍軍人製作生產這種紙花,並特別設計了簡單結構,令用單手也可製成,就是今天的紙罌粟的樣子。
我為了介紹這朵紙花的來歷,翻字典查"poppy"的譯名,以免出錯,意外發現,原來poppy還有另一個中文名稱,竟是「虞美人」。「虞美人」是詞牌名,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就是李後主「春花秋月何時了」那首。我一直聯想舞酣自刎於項羽席前的虞姬虞美人,卻原來這也是花的名字。人如此花,集壯烈與嬌柔於一身,更加意義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