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補價樓面足價賣 發水樓肥發展商

免補價樓面足價賣 發水樓肥發展商

地產發展商以建築面積賣樓已有一段長時間,市場也習以為常,但建築面積如何計算,則每家發展商有自己的一套演算程式,單位最終「發水」多少,還要其憑「良心」而行。

發水多與少 但憑良心

近年,政府鼓勵多建所謂「環保樓」,更讓發展商可以極低補地價,甚至是免地價,取得不少來自露台、工作平台、公眾走廊及空中花園等額外樓面。
不過,發展商卻將有關額外樓面計入建築面積內,再以十足價錢出售,令收益增進不少。

政府免地價 買家畀足

至於樓書所指的實用面積,雖參考價值較高,但其實也非真實用,因其英文叫saleablearea,即是「可出售面積」,內裏所包可以有多有少──經典個案如當年小西灣藍灣半島,便包括冷氣機房;而最近屯門倚嶺南庭,則包入牆身預製組件面積。
政府及業界雖都知道此畸形現象對消費者嚴重不公平,奈何當中牽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大家都一直迴避問題核心。

可出售面積 無所不包

過去,香港測量師學會就可出售面積(saleablearea)有一個計算標準,但隨時轉變及引入不少環保建築概念,該會正着手檢討有關定義,短期內會有修訂指引供業界參考。
至於建築面積如何定義,由於涉及不少利益團體,如無政府帶頭檢討,業界便只會沒完沒了的停留在討論階段。

與豫豐花園一路之隔的綠怡居,樓齡雖約8年,但未計窗台的實用率也超過八成。

后海灣幹線與豫豐花園(左)相距不遠,福亨村路也不時有重型車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