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香港傳媒發展新路向

傳訊四圍炳:香港傳媒發展新路向

上周,筆者出席了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一個講座,講題名為《Journalism2.0:新聞的未來》,講者RebeccaMacKinnon曾是CNN駐中國主管,現為哈佛研究員。顧名思義,Journalism2.0談的是新聞媒體的未來,簡而言之,現在的新聞媒體是Journalism1.0,記者製作的新聞以單向方式傳送予讀者/觀眾;而所謂的Journalism2.0,就是由下而上的新聞製作方式,可以是透過草根媒體的發展,亦可以是強調記者和讀者/觀眾可作互動的新溝通模式,而且主要是透過互聯網進行。

強調互動溝通模式

互聯網對傳媒業構成的影響,是近年業界的焦點之一,悲觀者可以說成傳統媒體將面臨瓦解,樂觀者則視之為挑戰,認為若然傳媒能夠站穩專業水平,何怕之有。講者被台下問到對新聞的未來有何想法時,顯得有點模稜兩可,講者似乎明白自己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
香港媒體是否已進入了Journalism2.0年代?最近,香港傳媒開始吹起一股「抄網」風,紛紛將網上的消息放到報章上當新聞。自從巴士亞叔出現後,傳媒發現網上的消息可以(無故)成為社會話題,市民亦希望閱讀這類資訊,所以傳媒便紛紛「監察」Blog、Youtube或新聞組上刊登的消息,更以金錢吸引網民主動提供資料,並且開拓新版面刊載這些資料。鬧得熱烘烘的,但這就是草根媒體嗎?是草根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良性互動和合作嗎?
且看現時報章這類版面,內容十居其九是獵奇偷窺式的報道,例如某某男女在公眾地方偷情、某人某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吵架等,一面滿足讀者的八卦慾,一面讓讀者扮演道德譴責的角色,但實質上絕大部份皆是可有可無的消息,滿足公眾興趣之餘,關注公眾利益不足。況且,大部份消息可信性成疑,也不能找當事人證實,專業記者可以「加工」為文章增值的空間不多。此外,文章中也沒有指明出處,究竟是那個Blog那個新聞組刊登這宗消息,一般讀者難以得知,亦無法參與討論,記者與讀者/觀眾的單向關係根本沒有改變。

需要面向公眾利益

現在香港媒體「挪用」網上消息的手法,充其量只是多了一個消息渠道,與能夠利用到互聯網互通有無的特性來創造新媒體,還有很大距離。另外,香港還需要一個面向公眾利益的草根媒體,再與傳統媒體配合,才可邁向真正的Journalism2.0。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