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中學國文課本,現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中,少不了朱自清。有朱自清就有〈背影〉和〈荷塘月色〉或〈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除非一個人對文學作品情有獨鍾,中學後還繼續看書,否則洋人所說的「一般讀者」(generalreader)對這位五四散文家的認識,也僅限於中學教科書的範圍。
其實朱自清不單是「朱背影」。他寫新詩起步比散文早三、四年。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論者認為「藝術成就超出當時一般新詩的水準。」朱自清第一篇傳誦一時的散文是〈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1923)。1925年〈背影〉面世。作者1898年出生。從1923到1948這二十多年間,朱自清一直不離不棄的文類是散文。雖說就文類而言他中後期的書寫是〈背影〉和〈荷塘月色〉的延續,但題材和時空都換了新天。最顯著的是1931年他到英國進修時寫成的歐遊散記。以倫敦為背景的〈乞丐〉和〈房東太太〉,筆墨淡淡,卻讓我們從中看到這位感時憂國的文人難得一見輕鬆的一面。
依朱喬森編的年表看,1925年朱自清得俞平伯之介到在籌辦中的清華大學講授李杜詩和國文,「從此,他把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作為他畢生事業之一。」他以前是中學教員,現在是大學教授。這個身份的轉變不久就反映在他作品的取材和風格上。最能代表朱自清教授後期文風的「新體」散文是〈論書生的酸氣〉這系列以「論」字起題的文章。
陳平原在《從文人之文到學者散文:明清散文研究》有言,「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獨抒性靈,輕巧而倩麗;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則大都屬於『學者之文』,注重典制,樸實但大氣。」我們前面提到的朱自清初上道時的幾篇小品,大可歸類為「文人之文」。〈論書生的酸氣〉不合今天學報「典制」的標準,但也不輕巧。朱自清在這篇文章裏引經據典告訴我們,今天說酸秀才的「酸」,原意並非指他們食古不化或喜歡「嘆老嗟卑」。照朱自清的說法,「酸」原是指讀書的聲調說的。因此古人說「熟讀《離騷》」,說的是高聲朗誦《離騷》。文長近五千字,對「酸」字條分理述,即使不能說是「學者之文」,也夠得上稱為「學院派」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