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 恩 - 陶傑

膳 恩 - 陶傑

國際小廚神占美奧利華抗議英國學校的膳食,不滿學童吃太多垃圾食物。
香港的學校,中午讓小孩吃飯盒。即食而浪費,飯盒只為了填飽學童的肚子。
有沒有想過,小學的一頓午膳,也是教育的一部份?還記不記得一年級,上學去,揹一個水壺,書包裏自備一張塑膠的桌布,一副刀叉餐具?
為什麼這是教育?因為水壺是媽媽買的,盛餐具的盒子,也是夜夜由母親放在書包裏的。對於小孩,這是一種責任和叮囑。午飯的時候,在課室外的走廊排好隊,午膳的流動車,在走廊的盡頭,小學生一個個走上前去,領一隻碟子,讓女工把飯菜倒在碟子上。
今天是粟米肉粒,明天是窩蛋免治牛肉。捧着一碟子飯菜,走回課室,在自己的位子坐好,把書包裏的桌布拿出來鋪好,對着同學一起用餐。我的桌布是藍色的,跟刀叉是一套,對面的那位小女生,金黃的桌布有許多朵紅花,卻帶了銀製的餐具。班主任走過來,笑着輕聲說:明天,請像對面的同學一樣,帶塑料的刀叉回來。
一年級,上過哪幾節課,長大後都記不得了,只記得幾樣顏色:深藍的手提行李書包,淺藍的桌布,深綠色的水壺,潔白而微溫的碟子,以及開學後頭幾天,戰戰兢兢領着飯菜坐下來,看看鄰座的小同學,那一份生怕犯規患得患失的淺淺的惶恐。
小學一年級的午膳,一個小孩子在矇矓中學會照顧自己。媽媽不在身邊,但她昨夜為你摺得方方正正的那一塊餐桌巾卻在,看見這片溫暖的顏色,母愛彷彿像一朵蓮花綻開在心頭。在小學裏,好好地進一頓午膳,這樣的教育,是一場小小的感恩。
午膳是一種儀式,不要簡化,不要用快餐來代替:一隻飯盒,大家樂或大快活集團經營的一客叉鴨飯,除了填飽學生的肚腸,應當明白,在一家學校裏,超越動物的飲食,尚有一層勾留半生的記憶,叫做溫情。
占美奧利華看不過眼:英國的小學生愛吃薯片,他要為孩子親自下廚。不止是食物的質素,還有包裝,還有領受午膳的過程,以及在進食前那一刻低聲的祈禱。不要小看這一切,讓孩子經歷這套溫暖的儀式,到他長大了之後,這一層記憶將成為他的人格的基礎,他不會在海鮮酒家的貴賓房裏把伙計呼喝過來,以上市公司主席的霸氣說:鮑魚太韌,普洱太涼,一拍桌子,高聲問:你知不知道我係邊個,叫你們經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