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蝕》談往 - 陸俠(媒體工作者)

《腐蝕》談往 - 陸俠(媒體工作者)

今年是戲劇大師黃佐臨的百年誕辰,上海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重映黃佐臨導演的電影《腐蝕》。《腐蝕》是作家茅盾寫於一九四一年的一部名篇。當時茅盾在香港,應鄒韜奮之約,創作了這部日記體小說,在《大眾生活》周刊連載。一九五○年初,由柯靈改編、黃佐臨導演,《腐蝕》搬上了銀幕。上映後頗得好評,還被評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電影宣傳月的佳片。但不久,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腐蝕》被定性為「同情特務,不利於鎮壓反革命」而遭到禁映。一禁就半個多世紀。

一九八一年,茅盾去世,柯靈在一篇悼念文章中說,《腐蝕》改編成電影,基本忠實於原作,但電影中出現的重慶渣滓洞──「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卻是原作中沒有的(實際上這個所的成立是在一九四一年之後),是柯靈為了「配合政治」加進去的。茅盾並不同意這樣的改法,認為這樣反而踏空了一步。事過三十年,柯靈說:「現在看來,茅盾同志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而我對他的意見,既缺乏理解,也不夠尊重。我為此感到抱憾。」
最近出版的《重建新文學史秩序》(陳改玲著)中,還透露了一段關於《腐蝕》的往事。一九五四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重印《腐蝕》,建議茅盾修改小說的結尾部分,但遭到茅盾的拒絕:「不做任何修改!」後來《腐蝕》還是以原貌出版,茅盾在「後記」中說:「《腐蝕》既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寫成的,那麼,如果我再按照今天的要求來修改,不但是大可不必,而且反會弄成進退失據罷?」
而茅盾的另一部名作《子夜》,在一九五四年重版時,卻刪改了六百二十多個「不當之處」。據《重建新文學史秩序》考證,當年重版作品,大部分作家都對自己的作品「痛下殺手」,老舍的《駱駝祥子》改得最多,原書十五萬字,最後刪成九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