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童年 - 陳也

苦味童年 - 陳也

小童群益會寄來新作《苦味童年》,客氣地稱「素仰閣下在文化界的地位舉足輕重」,真是言重。推介著作,我是少做的,不過信裏一句「共同建立兒童為本的環境而努力」,倒深有同感。自己本來是個大細路,當上媽媽後,家裏的細路開雙,儼如另類的「兒童之家」。而我家最小的那位兒童,是最「權威」的那一個,家長都得「聽話」,以「兒童為本」,看來我們是做到了。不巧在,社會卻不是這樣,否則就沒有《苦味童年》面世了。
十個寄住兒童之家的故事,每個都是社會縮影。這些孩子,不是父母每月付九千元上寶山幼稚園的貴族,沒有家長替孩子通宵在名校門外排隊報名和爭住報讀小一面試班,每年暑假參加英美澳紐遊學團是不可思議的活動。孩子的家長不是大機構的CEO和高級公僕,沒有最新的game和3G手機。這樣的孩子,卻以真面目現身書裏,沒有在口鼻上侮辱性地遭打格仔。他們各自表述不一樣的寄住童年,因為已經過去了,孩子陸續回歸家庭,那陣苦味幾經消化已經淡了。但苦終歸還是苦,沒有家的孩子,天涯海角,全球一體化,都是苦海一族。兒童之家的理念很好,設有正、替家長之職,將宿舍盡量佈置得住家,讓宿童沒有孤兒鬱結。有這樣的「仿」住家,比無瓦遮頭的街童幸運得多了。
看書時我這個家長忽發奇想,請小童群益會擴大服務範圍,讓家長短暫寄住,也許更能化解積怨鬱結。由兒童簽字,送惡搞的家長入院舍重新學習如何做人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