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不老 - 鍾偉民

老頭不老 - 鍾偉民

日前《蘋果》有一則新聞:「年近六旬失婚食環署工人不甘寂寞,在歌舞廳邂逅年輕三十多載的雙程證女侍應旋即同居,老翁聲稱視女友為親女……」「年近六旬」,編輯定性為「老翁」。「老翁」以為斬死了「親女」,畏罪從九樓跳下。看照片,這「老翁」急墮百呎,既沒有扭曲變形,也沒有受到歲月磨蝕,佝僂龍鍾。他身形健壯,黑髮滿頭,怎麼看,也只像一個「地盤佬」。
「佬」和「翁」的分野,原來好含糊。
《中華新字典》載:「耆」音其,指「年老」。「耆英」,像猛禽,時人用得濫而彆扭,且「英」字帶褒義,「老翁」斬人,不配得此敬稱。「耄」音冒,指「年老,八九十歲的年紀」,楊振寧之類,該歸入這一項,妄求精確,可稱為「耄耋翁」。「耋」音迭,指「年老,七八十歲的年紀」,李敖之流,算是「耋年人」。
稱得上「耄耋之年」,總該年逾古稀;到了古稀,再去稱「翁」,是否比較恰當?
「三名嘴」年過六旬,除了黃霑,其餘兩位還在長大,他倆會行會走,思慮敏捷,你什麼時候會想起一個「翁」字?稱為「老人」,已經過火;叫「長者」,相反詞,是「短者」,最不知所謂;還是「老頭兒」像話,雖然聽起來,似乎不敬,也不雅。
「年近六旬」者,在演藝界,大有人在。你覺得譚詠麟和鍾鎮濤是「老翁」?連「老頭」,也喊得勉強。「老翁」,總不能用職業,成就,或者,有沒有斬人來劃分吧?
「翁」,還不是等於「老頭兒」?對,但感覺上,就是不一樣。太平盛世,大家養尊處優,看起來,多比「真實年齡」年輕,或者,不怎麼顯老。六七十歲,是最「尷尬」的階段,對於「不顯老的老頭兒」,學究們,是不是該費費神,斟酌一個恰當而順耳的稱謂?
對於「正名」,我為什麼這樣着緊?因為能僥倖再活十餘載,我也會「年近六旬」,就算忍手不斬人,也會淪為他媽的「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