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昨夜的渡輪上,載滿滄桑,載滿瘋狂。中環天星碼頭搬遷前夕,有超過15萬人出席一個沒有預約的追思大會。昔日在這裏拍拖的情侶、在這裏趕上班的打工仔和許許多多在鐘樓下匆匆走過無數雨天晴天的小市民,他們都來了,來悼念一位48年老朋友的離去,來追憶一段似水流年的日子。 記者:蔡元貴、黃偉駿、陸羽平
中環天星碼頭全日爆滿,平日十分鐘便可登船過海,昨日就要40分鐘至一小時。但乘客毫無怨言,秩序良好。來往中環至尖沙嘴的300班渡輪,全部爆滿,加上乘坐來往紅磡及尖東的航班,估計全日有超過15萬人次前來憑弔一個碼頭的終結。
不捨之情溢於言表
趕搭尾班船的不乏一家大小,對於年老長者而言,幾十年來風雨同路,這天告別天星的心情特別深刻。有老人家撐着枴杖蹣跚攀到碼頭邊的欄杆,拍照留念,不捨之情,溢於言表。
思憶會令人瘋狂,乘客進入碼頭後四處參觀,很多人不理勸喻,擅闖「閒人免進」的通道。他們的熱情可以用「愛屋及烏」來形容,拆卸的本來只是中環天星碼頭,乘客到了尖沙嘴那邊,有人以為尖沙嘴天星也要拆毀,於是又停留拍照,通道受阻。小輪公司須不停廣播,澄清尖沙嘴天星不會拆卸。
碼頭自中午起就人頭湧湧,到了黃昏五時,更擠滿了上千人。大夥兒舉起相機或手提電話,大肆留影。
每寸肌膚都被拍照
拍友對中環天星的關愛珍惜程度,達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他們的鏡頭,捕捉了鐘樓,捕捉了水手,捕捉了入閘機,連沒有歷史意義的告示牌、樓梯、甚至廣告招牌,幾乎整個碼頭的「每寸肌膚」,都逃不過拍友的鏡頭。
臨別依依,感慨萬千。熟悉天星歷史的香港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張順光,昨日九時就到來,展開漫長的追思日:「我今日係專程來送別一個識咗幾十年嘅老朋友,佢要離開世界,我想陪佢行埋一生最後一段路。」
由中環天星前往紅磡的尾班船,於晚上七時開出,前往尖東的尾班船,則於八時開出。警方在晚上八時起實施人潮管制措施,在上層入口架設鐵馬,搭成一條通道,乘客不許停留,秩序大致良好。往尖沙嘴的尾班船在11時半開出,數百乘客排隊爭搭這班最有紀念意義的渡輪。
不一樣的日子,帶來了不一樣的天星碼頭。一群蘇格蘭人在碼頭旁「隊啤」、跳舞,大唱《AuldLangSyne》(友誼萬歲英文版)。他們說,天星不僅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是英國人的歷史故事。在對岸的尖沙嘴天星,闊別已久的熟食小販檔,煨番薯和炒栗子忽然重現,似是刻意為這次歷史盛會畫上完美句號。
汽笛鳴響說「再見」
子夜12時,離別的鐘聲響起,「叮—咚—叮—咚……」16下沉重的巨響,還有12響報時鐘聲之後,中環天星的燈光一一熄滅。一艘尾班渡輪,連同四艘慈善嘉賓航班,一齊響起「摩斯」汽笛;一長三短代表英文字母「b」,長短長長代表「y」,一短代表「e」,結合成「bye」(再會),然後起航,正式結束中環天星碼頭48年的蒼蒼歲月。
今早六時半,在附近的天星新碼頭,會再次揭開天星碼頭的新一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