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答:為甚麼香港容不下舊記憶?

我問你答:為甚麼香港容不下舊記憶?

StellaSo
年輕創作人插畫藝術家

Q:你的作品中有很多香港舊區的街道、樓宇,尤其在你筆下的灣仔更顯露出一份特殊的情感,可不可以說說其中的因由?
A:我自小在灣仔長大,那時我們家住在英皇集團的舊址,樓高十七層,每層有十個單位,雖然居住環境不算太好,但鄰里之間關係和睦,小朋友都會到處串門嬉戲,好不快樂。
我就讀的幼稚園就在軒尼詩道官立小學旁邊,即是現在那座玻璃大廈的舊址。可是好景不常,這些為我帶來快樂童年的地方最後都被拆掉了,那個時候很不明白,為甚麼一幢幢不算太舊的樓宇就這麼被拆掉。
直到軒尼詩道循道堂,即那個電車路旁的三角位置說要翻新時,感覺真的很捨不得。然後我開始用即影即有的照相機拍下這些景物,也是我作插畫的開始。我想既然無法挽回被拆的事實,惟有用光與影將它們紀錄下來。
Q:舊區重建是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為甚麼你認為要把它們留下來?
A:這只不過是政府掛羊頭賣狗肉的藉口。現時在舊區居住的都是老人家,他們住的地方都有幾百呎,甚至近千呎。你(政府)強行把他們迫遷,然後在原地建一座豪宅,幾百呎的地方就要賣幾百萬,你說這些老人家有負擔能力嗎?這就叫改善居住環境嗎?稱得上是以人為本嗎?
灣仔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這裏中西交會,讓人產生很多聯想,即使同樣是舊區的深水埗也比不上。就以藍屋來說,那裏的人一住就住上幾代人,他們是灣仔歷史見證的大百科全書。
在探訪過程中,我又發現藍屋的舊址原來有一間華陀醫院,後來又改建成華陀廟,然後又與黃飛鴻的徒弟結上淵源。看看它的空間結構,那些漂亮的地磚,屋頂上可能有一棵樹,有人在露台上晾衫,這樣的構圖多好看,這才是香港。

Q:旅發局將香港包裝成動感之都,你對大城市都會化、現代化的香港感覺怎樣?
A:我覺得我的工作就像在跟變化中的香港比賽,你看到處都在遷拆、搭棚、圍板。舊有的天星碼頭都快要動工拆卸了,明年二月灣仔街市又要交吉,我不明白為甚麼香港連這點舊有的集體記憶都容不下?
你看現在那些新樓有甚麼特色可言?全部都像倒模一樣,連站在門口拍張照片,都會有幾個保安走過來,甚至會發惡砸相機。這樣的城市沒有人性、沒有感情,也不能給我創作靈感。如果有一天,當這些舊樓都被拆光,我想也沒有再留下來的理由,或者南丫島沒拆得那麼快。
我不明白香港為甚麼不可以像鄰近的城市,如澳門或上海等,將這些舊樓保存下來。香港已經走錯了這麼多年,還以為董建華下台換個人上來情況會好一點,怎知原來一樣。
本報記者 陸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