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賽因被判死刑,伊拉克局勢未了,國內的民主政治尚未成熟,教派內戰頻仍。侯賽因的判決引起爭議,西方左傾輿論指判決偽善,為了美國中期選舉造勢,美國也同樣「有罪」。
伊拉克局勢發展成一個亂局,美國不是沒有責任,這一點毋庸置疑,八十年代兩伊戰爭,侯賽因的伊拉克得到美國支持。一九八五年,美國國防部批准美國化學工業廠商向伊拉克出售可製化學武器的五種原料,包括可製作炭疽武器的化學品Bacillusanthracis。這批殺傷武器的運售單,在美國參議院一九九四年發表的一項報告書有所披露。報告書追溯了十年前的化工原料貿易,目的是評估海灣戰爭中美軍可能身中毒氣的損傷狀況。
英國也好不到哪裏。一九八八年,英國向伊拉克出售可製作芥子氣的原料,價值二十萬鎊。同年,英國廠商向伊拉克出售一種氯化物,聲稱用作製造原子筆芯和布染料的「工業用途」,貿易額僅二萬六千鎊,此等原料,同樣可用作生化武器。
庫爾德族人遭毒氣屠殺,歐美早有所聞。然而八十年代中央情報局向美國駐中東的使節提交報告,指使用生化武器殺庫族的是伊朗。一九八七年,侯賽因用生化武器屠殺了十八萬庫爾德族人,英美保持沉默。
此等交易,有案可稽,俱屬事實。英美分化中東以制衡,是長期的政策,大國外交,本來如此,十分正常。如同中國今日聲稱「崛起」,一樣用銀彈貿易分化歐美關係。你可以做的,人家有本錢,一樣也可以做,這叫做平等。
英美對中東的分化政策,基於利益,加上國內商人以市場為本,盲目圖利,這是資本主義的罪惡之一。然而八十年代既已鑄成大錯,今日有必要糾正。侯賽因既然是英美扶掖出來的惡魔,則解鈴還需繫鈴人,前人種下的孽因,由布殊和貝理雅來清理,發動伊拉克戰爭,審判侯賽因,正是英美必須履行的一份國際道德責任。政治是「此一時,彼一時」,越共不也是中國用軍火扶植起來的政權?一九七八年的「懲越戰」又是甚麼?
何況所謂英美,二十年前與今日,不是同一個政體。八十年代的美國是列根主政,後來老布殊上台,資助侯賽因和拉登。今日的小布殊與老父不是同一條路,在外交政策諸多不和,做兒子的來糾正父親的錯誤,這樣的兒子,對歷史負責,值得讚揚。
英國對伊拉克出售化工原料,是保守黨任內之事,又豈能以「英美昔日接濟侯賽因,為何今日又反過來把他打倒」,而鎖定布殊和貝理雅為「罪犯」?如果此一邏輯成立,則發動「文革」的是中國共產黨,後來通過否定「文革」決議的鄧小平,也是中國共產黨,掛的是同一副「中共」的招牌,鄧小平一度還是老毛的心腹,這筆債又該不該算在老鄧的頭上?
歐美的左傾輿論,拚命翻八十年代的老賬,不但不足以否定英美攻打伊拉克,「有過必改」,更彰顯小布殊和貝理雅勇於面對先任政府錯誤的責任感。這是民主制度的特點。發動伊拉克戰爭,結束侯賽因暴政,絕對有必要,戰勝容易,戰後扶掖民主難,布殊和貝理雅一樣有錯誤,是另一個問題。
逢周一、三、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