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加速,開盤中間價昨再創新高,港元兌人民幣現鈔官方牌價持續貼近1兌1。《中國證券報》引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中期而言,人民幣影響日益擴大,特別是對港元利率及估值的影響,因此應及早研究改善聯繫滙率制度的措施,及着手考慮將人民幣納入港幣固定滙率的估值基礎中。
【本報訊】承接前日收市價升破7.87的強勁走勢,人民幣開盤中間價昨再創7.8697的開市新高,全日最強曾見7.8649,惟收市略為回軟至7.8665。在人民幣升勢下,美元買盤撤退,令境外1年期人民幣不交收遠期滙價,亦創每美元兌7.57新高,與境內的1年期人民幣遠期滙價7.6760,相差逾1000點子。
3個月遠期價貴過港元
港元兌人民幣的官方現鈔牌價,報每百港元兌101.102。美國運通銀行高級總監兼司庫陸庭龍表示,按美電滙價及人民幣市價折算,昨日港元兌人民幣滙價應為1.003。他相信隨着人民幣持續轉強,年底至明年初,港元兌人民幣滙價將低於1兌1,換言之人民幣將較港元更強。工銀亞洲(349)財資部主管陳鳳翔亦認為,以3個月遠期價折算,人民幣已「貴過」港元。
在人民幣自由兌換及成為國際強勢貨幣前,巴曙松認為,本港繼續保持聯滙制度是可行的。但他指出,人民幣因素已開始影響,並成為港元利率形成機制的因素,大量資金流入本港,期待人民幣升值,造成港美利率背道而馳,此種現象日後可能反覆出現。長遠來說,他估計港幣最終將融入人民幣,故需要及早研究將人民幣納入港滙估值基礎中。
升值壓力料增信貸風險
中證網報道,中國銀行(3988)行長李禮輝表示,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會對銀行的滙率及市場風險帶來很大影響,但升值導致內地企業被市場淘汰所引致的信貸風險,則會提升。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伏爾克表示,隨着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加上人民幣逐漸趨向自由兌換,亞太區具有潛力發展成為以人民幣為主的貨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