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人白袍考 - 陶傑

候選人白袍考 - 陶傑

特首「選舉」,「反對黨」推出一人,有氣無力地挑戰,並指如果沒有對手,就不算選舉。
以今日的國際文明定義,這句話沒有錯。但依中國傳統,「選舉」的觀念,最早見於禮運大同篇:「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許多「學者」指出,這是中國自古也講「民主」的理據。
然而華文的奇妙,在於可以沒有了一個主詞,「選賢與能」,沒有主語,不能確定所謂賢能,到底由老百姓一人一票來選,還是由皇帝,像選妃嬪小老婆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打量、摸摸臉孔,說:「朕就要這個了」的那種「選」。
除非叫一個問米婆,把孔子從陰間叫上來,就「選賢與能」這句話來釋釋法。可惜已經過了兩千年,孔子的陰魂早消散多時,不知投了幾回胎,要問米也問不來了。
既然華文之中沒有「選──Election」──這回事,只有其他的「選」:Selection和Choice,那麼理所當然,也沒有所謂「候選人」這個怪名詞了。
候選人,英文叫Candidate,這個字源自拉丁文的「白色」(Candida)。二千年前,羅馬人進官場,要穿一件白袍,在元老院裏演講的元老,都是穿白袍的,白袍代表誠實和坦率。因此,羅馬的選舉,無論是進政府做官,還是進元老院論政,有志者尚未夠資格穿上白袍的,必須在身上的雜色袍上,用粉筆塗抹一片白色,以便讓評選團遠遠看得見,把他叫出來,讓他發表演說,自我介紹政綱。
Candidate一詞是這樣的由來,其中含有顏色的視感。後來演化成Candid這個字,憨直、坦誠、無事不可對人言。當然,真正從了政,並不要求這種品格,但是選舉的時候,光明磊落,辯論真理,規則必須公正,言行必須君子,其本色跟羅馬元老院的那一片白袍,倒很相稱。
一旦評為「候選人」,就失卻了其中的意思。尤其是「博士候選人」,這是中文嗎?中國舊時的科舉,在皇帝御前考殿試,由皇帝硃筆親閱,親定狀元,其中沒有什麼候選人不候選人的,都是天皇老子一筆勾決。
正本清源,在一個字根上窮根究柢,就會明白為什麼中國式的「選舉」,「選」來「選」去,只有一個人自己跟自己「選」。曾蔭權爵士在歐洲訪問,碰上外國的記者提問,他會一臉的不自在,亁笑兩聲,遮掩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但是從禮運大同篇一直講到羅馬元老院,語言也是一種文化,其中是人是鬼,又豈是曾特首在歐洲打一個哈哈可以說得清楚呢?
看六十年代的荷李活古裝片,羅蘭士奧利花、東尼寇蒂斯、彼得奧圖,在溫泉浴池沖完了涼,上台論說,一人搭拉着一件白袍,一邊露臂,講着講着,還要把袍向上抽一抽,以防露點走光。那時候,還以為那是一條大浴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