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記心情 為工作忽喜忽悲

網誌記心情 為工作忽喜忽悲

「我要努力,我一定能夠做得好!要以爆數為目標,加油……」毅然跳樓自殺的科大生Felix,生前愛在其個人網誌抒發內心感受,更把自己由見工、受訓,至正式工作遇到挫折時的矛盾、迷惘,也一一記錄下來。不過,字裏行間,從未透露悲觀或尋死念頭,反而表現積極。
他縷述上班第一個星期時,「覺得這工作不簡單,很大的挑戰!暫時沒有壓力,因為仍然是新人,但慢慢就會很多壓力的了」。後來,他入職了一個月,仍未聯絡到任何客戶,便「突然感到工作壓力很大,很down」。
當他數日後順利約見第一位客戶,「頓然放下心頭大石」,並以「心情谷底反彈,正能量激增」來形容自己,發覺「這份工作也不是太難做的,之前是我顧慮多了」,更表示「自己解開了所有心結,心情輕鬆愉快」。他更透露以前也試過「由低潮反彈到高峯」,沒料到再過一個月,他又回復低潮期。

叔父中風入院 衝擊人生

上月中秋節,Felix的叔父突然中風入院,性命垂危,令他察覺到「人的生命的確很脆弱」,應該珍惜目前所有,並改變了他受同事影響的價值觀,不再賺錢大於一切,認為家人、朋友和健康更加重要。然而,他昨日竟走上不歸路,卻是極大諷刺。
雖然死者在網誌內一直表現積極,最終卻自尋短見,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指出,部份人感到不開心及遇到挫折時,都會鼓勵自己重新振作:「嗰啲說話可能未必係寫畀人哋睇,係一啲鼓勵自己積極面對、開解自己嘅說話,其實咁都係好㗎,起碼佢知自己有問題,正面啲咁去諗點解決,只可惜最終做唔到。」

自殺不遂 兩周內最高危

他又說,曾自殺不遂人士都是高危一族,由於企圖自殺者未必能夠及時醒覺,因此企圖自殺後的兩星期內屬高危期,再自殺的風險較高,他建議無論受傷與否都應入院作生理及心理檢查。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以謙說,外國醫學研究指客戶服務行業並非自殺高風險行業,只是由於工作性質缺乏人際接觸,若公餘沒有參與社交活動,遇不愉快情緒也無處宣洩。
本報記者